共23题, 约8690字。
甘肃省酒泉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是法家代表人物韩非提出的教育主张,其首倡者则是商鞅。韩非认为:“故明主之国无书简之大,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这就是法家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的一个基本概括。
韩非提出“以法为教”是对商鞅“燔诗书而明法令”的发展。商鞅认为:“法令者,民之命也,为治之本也。”韩非后来解释说:“以表示目,以鼓语耳,以法教心。”法是一种依据或准则,有了法,就使人行为有规矩可循。百姓知法、守法,社会就安定;官吏知法、执法,就不会残害百姓。因此,不论吏民,都要教其知法、畏法、守法,这样国家就没有不强盛的。
法家主张将法令文书公之于众,并使家喻户晓,由此实现法治教育。秦国“以法为教”颇为成功。当商鞅失势仓皇出走时,竟然找不到一个躲身之处。因为商鞅曾规定:留人住宿而所留者无身份证,要罪及舍主人。所以,秦国的强大与普遍的法治教育有很大关系。
如果说“以法为教”主要表达了法家推行法治教育的内容,那么“以吏为师”则主要表达了法治教育的实现手段。
尽管“以吏为师”古已有之,但这仅是形式上近似。实质上,法家提出的“以吏为师”,其着眼点不在“师”而在“吏”,或者说是在“法”而不在“教”,即为了实行法治,选择那些知法的官吏来担任法令的解释者和宣传者,仅此而已。因此,法家所谓“师”并非教师意义上的“师”。
韩非发展了商鞅设置吏师的主张和实践,明确把这种制度表述为“以吏为师”,以保证“以法为教”。但韩非的“以吏为师”中还包含着一层意思:理想的国家与社会是不需要许多人来从事文化、知识和教育工作的,这样的人一多,就会破坏社会秩序。妥善的做法就是“以吏为师”。这样,韩非就更强调了法的教育,而否定了知识教育及其实施者,走向了极端。
材料二:
儒家认为教育与政治生活、经济基础密不可分,高度重视教育在社会发展和国家治理中的作用。据《论语•子路》记载:“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秦国“以法为教”,普遍开展法治教育,对其走向强大发挥了很大作用。
B.韩非子认为,理想的国家和社会不需要从事教育工作的人,妥善做法是“以吏为师”。
C.《论语•子路》的记载证明,经济基础和教育发展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辩证关系。
D.《淮南子》“循理而举事”的思想强调“道法自然”,但绝不是完全被动地遵从规律。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韩非子认为,从君主到百姓,只要每个人都知法、守法,社会就会安定,国家就会强盛。
B.法家提出的“以吏为师”重视官员榜样作用,认为官吏对法律的宣传比法律内容更重要。
C.孔子认为,政令、刑罚不会让人产生廉耻之心,必须要用道德教化、礼教规劝来改变他们。
D.道家教育观强调靠外在的强制措施和方式,而不重视靠教育对象自主去完成教育目的。
3.下列选项中,符合材料一的观点的一项是()
A.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 B.兴国之本也在教化,教化之本也在学校。
C.养天地之正气,法古今之完人。 D.法者,天下之程式也,万事之仪表也。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结构。
5.《齐桓晋文之事》中孟子提出“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庖丁解牛》中庄子认为做事要“依乎天理”二者所说之理是如何证明材料二和材料三中关于教育的相应观点的?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与周瑜相遇
迟子建
一个司空见惯、平淡无奇的夜晚,我枕着一片芦苇见到了周瑜。那个纵马驰骋、英气逼人的三国时的周瑜。
因为月色很好,又是在旷野上,空气的透明度很高,所以即使是夜晚,我还是一眼认出了他。当时我穿着一件白色的睡袍,乌发披垂,赤着并不秀气的双足,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