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 约19110字。
安徽省宣城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从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等国际场合深刻阐释新时代中国的文明观到亲自倡议举办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习近平主席一次次向世界阐述文明交流互鉴的意义,倡导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不断夯实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青花瓷杯,茉莉花茶,马耳他圣玛格丽特中学的“中国角”,同学们在沏茶和品鉴中体验中国茶道。这一小小“中国角”,已成为当地学生了解中国的一扇窗。创办者阿佐帕迪老师,去年代表师生们给习近平主席写信,他引用《礼记》中“圣人耐以天下为一家”,表达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认同。
“天下大同、协和万邦”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对人类社会的美好憧憬,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蕴含的文化渊源。穿越千年的云冈石窟,多元艺术元素交融,见证了中华文明自古以来的开放与包容。
从促进“一带一路”民心相通,到组建丝绸之路国际剧院、博物馆、美术馆联盟;从搭建教育、卫生、体育、旅游等合作网络到推动青年、智库、政党、媒体对话交流,中国不断拉紧民心相亲的纽带,与世界共同描绘出一幅幅多元互动的人文交流图景,不断夯实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
今年2月,由中国与希腊共同筹建的中希文明互鉴中心正式成立,两大文明交相辉映,树立文明互鉴的典范。
文明只有姹紫嫣红之别,但绝无高低优劣之分。面对“文明冲突论”“种族优越论”等论调,中国明确倡导尊重彼此历史、国情和发展道路,强调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
(摘自央视新闻《文明互鉴,美美与共——习近平主席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十周年》)
材料二:
从历史和现实中可以看到,要想处理好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首要的条件应该是各自能够保持一种平和、谦逊的心态,就是中国古人所谓的“君子之风”。
前几年,我提出了“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设想,这是我的心愿。要想实现这几句话,还要走很长的路,甚至要付出沉重的代价。比如要做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也就是各种文明教化的人,不仅欣赏本民族的文化,还要发自内心地欣赏异民族的文化;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强调习主席关于文明交流互鉴、全人类共同价值、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理念,为本次新闻报道提供了重要背景。
B.材料一中阿佐帕迪老师在中学创办“中国角”,让中国茶道成为学生了解中国的一扇窗子,为文明交流做出贡献。
C.材料二提出处理不同文明的关系的首要条件,即拥有“君子之风”,保持平和、谦逊的心态,懂得克己、忍耐、收敛。
D.材料一中提出的“文明只有姹紫嫣红之别,但绝无高低优劣之分”的观点与材料二中“各美其美”的意思相近。
2.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提到的“妄自菲薄”“闭关排外”和鲁迅先生的“送去主义”“闭关主义”一致。
B.作者批评了发达国家的“妄自尊大”,对于只输出文明而不了解世界形势的行为进行讽刺。
C.作者认为中华文明和异文化都值得用心学习研究总结,应该以理智、稳健的态度欣赏。
D.作者提出今人如果比古人胸怀更广阔、目光更长远,就能真正做到“美人之美”了。
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写法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中把思想理念和新闻事实穿插交织,既体现了高远的格局,也让听众感受到鲜活的气息。
B.材料二中以唐朝时中日友好交流的史实为例,论证了对涌进来的异文化“理解”“选择”的重要性。
C.材料一中阿佐帕迪引用《礼记》中的名言,是因为他认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蕴含的文化渊源。
D.材料二中作者引用儒家名言以及格言警句,目的在于强调要有与不同文明和睦相处的良好心态。
4.请简要概括材料二的论证思路。
5.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二十四节气倒计时和奥运元素巧妙结合,“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意境和“冰雪五环”完美融合。请结合材料中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和“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内涵,谈谈你对此现象的理解。
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高山积雪
王兆胜
与那些直接飘落于田野、河流和村庄的雪花不同,高山积雪似乎是上苍的遗弃物,它远离人间,孤独寂寞地在严寒中度过一个个漫长的日月。这里虽是自己的家乡,虽有母亲温柔的怀抱,虽有弟兄姐妹和朋友为伴,虽有不变的洁净的容颜和纯良的心地,但却没有一展才华为人类谋得福利之机会。所以,高高在上的积雪并不快乐,而是长久地苦恼着。高山似乎看透了积雪的心情,她告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