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26610字。
湖北省咸宁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本试卷共8页,时长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就文学而言,“真实”是一个很奇怪的词语。在通行的文学标准中,“真实”只是最低级的文学形式。韦勒克在《文学理论》中谈到现实主义时认为,“现实主义的理论从根本上讲是一种坏的美学,因为一切艺术都是‘创作’,都是一个本身由幻觉和象征形式构成的世界”。“真实”从来都不是艺术的标准。但是,必须注意到,韦勒克所反对的“现实”和“真实”是就其最基本意义而言的,是指物理意义的现实和真实。“那儿有一朵玫瑰花”,这是物理真实,但这还不是文学。文学要求比物理真实更多的真实,“那儿是哪儿?庭院、原野、书桌?谁种的,或谁送的?那玫瑰花的颜色、形态、味道是什么样子?”这才进入文学的层面,因为关于这些会是千差万别的叙述。即使是非虚构写作,也只能说:我在尽最大努力接近“真实”。在“真实”的基础上,寻找一种叙事模式,并最终结构出关于事物本身的不同意义和空间,这是非虚构文学的核心。
非虚构文本并不排斥叙事性,相反,这也是它的必由之路。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的美国出现了大量的非虚构作品,“一种依靠故事的技巧和小说家的直觉洞察力去记录当代事件的非虚构文学作品的形式”。非虚构文学融合了新闻报道的现实性与细致观察及小说的技巧与道德眼光——倾向于纪实的形式,倾向于个人的坦白,倾向于调查和暴露公共问题,并且能够把现实材料转化为有意义的艺术结构,着力探索现实的社会问题和道德困境。
一个最基本的逻辑是,只有在你声称自己是进行非虚构写作时,你才面临着“是否真实”的质疑,假借“真实”之名,你赢得了读者的基本信任,并因此拥有了阐释权和话语权。它使你和你的作品获得了某种道德优势,更具介入性、影响力和批判性。同样的题材,同样的人物故事,当以虚构文学面目出现的时候,读者可能会读出趣味、人性和某种幽深的意蕴;但当以非虚构面目出现的时候,这一趣味和人性叙述就更具现实感和迫近感,它打开一个内部场景,让读者从“旁观者”变为“剧中人”,从“品味把玩”变为“息息相关”。
非虚构文学,作为近几年才在国内被频繁提起的概念,总是容易被和虚构文学对立起来谈。作家一方面被吸引,因为它在短时间内引起的关注要大于虚构性文学,并且里面似乎包含着某种朴素且深远的品质;另一方面又有所疑惑,认为它与文学的本质,即虚构性——不相符合。但我认为,通往文学的道路有多条,好的文学作品总是能够挑战既有的文学概念,从而使我们对文学本质、文学与生活的关系进行新的思考和辨析。
(摘编自梁鸿《非虚构的真实》)
材料二:
从概念的严谨性来看,“非虚构写作”无疑有值得商榷之处,因为它似乎涵盖了虚构之外的所有文体。但倘若就目前已发表的一些作品来看,它又呈现出某些独特的文体特征。譬如,它与报告文学、纪实文学颇不相同,不追求事件记叙的完整性,不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通行的文学标准中,一切艺术创作都应该与幻觉和象征形式有关。
B. 非虚构文学融合了新闻报道的现实性与细致观察,是一种纪实文学。
C. 非虚构作品往往不追求事件记叙的完整性,不强调话语表达的公共性。
D. 非虚构作品因为要突出独特的现场感和真实感,就只能牺牲艺术性。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叙事是非虚构文本的必由之路,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美国有大量的非虚构作品能说明这一点。
B. 非虚构文学因为包含着某种朴素且深远的品质,所以它在短时间内引起的关注要大于虚构性文学。
C. 从目前已发表的非虚构作品来看,它们有着独特的文体特征,其理性的思考和辨析要多于感性的抒情。
D. 我们往往可以从非虚构作品中,读到作家对社会历史的研究意愿,以及对某种重要问题的深入思考。
3. 下列说法中,不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主要观点的一项是( )
A. 陈年喜的《微尘》文字粗粝斑驳,饱含着悲悯和温度,结合作者做过十六年矿山爆破工的工作经历,篆刻出一群生动的劳动者群像。
B. 李辉的《封面中国》,以《时代》周刊封面上的中国人物作为聚焦,通过大量的史料梳理,在一系列微观化的细节呈现中,传达作家对这些人物以及历史事件的有效思考。
C. 余华的《文城》描写长江以南的风土人情,让读者追寻主人公的脚步由北入南,一同去见证一种审美的震撼,作者用细腻的笔触向我们描绘了乱世里一个南方小乡村的风土人情。
D. 梁鸿的《出梁庄记》是作者基于梁庄创作的,专注于记录细部幽微的纹理,展现出个体在时代洪流里的生活与命运,展现一个中国乡村的缩影。
4. 如何理解材料一中划横线的句子?
5.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以“非虚构文学(写作)”为论说中心,但论说的内容各有侧重,请简要分析。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在通行的文学标准中……”错误。这一观点只是韦勒克的观点,而不是通行的文学标准。
B.“融合了新闻报道的现实性与细致观察,是一种纪实文学”错误。非虚构文学不等同于纪实文学,材料二是说“它与报告文学、纪实文学颇不相同,不追求事件记叙的完整性,不强调话语表达的公共性,也不崇尚主题意旨的宏大性,而是以非常明确的主观介入性的姿态,直接展示创作主体对事件本身的观察、分析和思考”。
D.“因为要突出独特的现场感和真实感,就只能牺牲艺术性”错误。材料二是说“这种以独特的现场感和真实感作为主要审美目标的写作,艺术性上有时会偏弱些”,只是艺术性有时会偏弱,而不是“牺牲艺术性”。
故选C。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木雕父子俩
凌鼎年
鲁三斧是木匠,严格地说是雕花匠。
他之所以叫鲁三斧,用他父亲的话说就是:不管你是不是鲁班的嫡系,但一笔写不出两个鲁字。传承老祖宗、祖师爷的技艺,有鲁班的名头,有程咬金的三板斧就够了,就能混口饭吃了。
鲁三斧的境界似乎比他父亲高,他的儿子取名:鲁一绝。他觉得光三板斧还不够,必须得有绝活儿。不是说“一招鲜,吃遍天”嘛。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