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2题,约10140字。

  江苏省镇江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乐感文化”是李泽厚提出的,它不仅是对以儒家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质的高度概括,更是一种深层的“文化——心理”结构,是对中国人诗性智慧的精审总结。《论语》作为儒家经典,不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中华民族民族性格塑造过程中亦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笔者尝试从《论语》来看“乐感文化”的内涵并进行分析。
  “乐生”的生命精神。《论语•乡党》云:“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在春秋那个朝不保夕的乱世,夫子得知马厩失火后,并没有关心自己的财产,而是出于本能地问人有没有伤亡,可以看出夫子对个体生命价值的尊重,此其一。其二,这种“乐生”的生命精神还体现为强调人们要自强不息、韧性奋斗。《子罕》篇讲:“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是提醒我们只有恶劣的环境才能磨砺人的意志,最大程度激发人的生命潜能。其三,这种“乐生”的生命精神,还体现为“慎终,追远”的生命关怀。孔子对生死的态度是“未知生,焉知死”(《先进》),对祭祀的态度是“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八佾》)。孔子认为,要想懂得死,首先得懂得生,他对鬼神是否存在未置可否,但却强调行祭的时候必须设想祖先(鬼神)是存在着的。这就决定了我们中国人的生命关怀之中不仅较为重视此生此世的生命和意义,而且也重视死后的哀荣。
  “乐群”的生存智慧。中国“乐感文化”以“一个世界”为立足点,不构想超出此岸世界的天堂或地狱的存在,因此没有上帝天国可以依赖,只得靠自己的奋斗、靠人与人之间从物质到精神的相互扶持,这就决定了中国人对儒家强调的忠、孝、礼、义、仁的重视,对人际和谐的强调。“乐感文化”影响下的中国人认为,我们走不若马、力不若牛,又没有外在的上帝可以依靠,只能自己依靠自己,相互依靠,彼此团结,因此才会“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学而》)。中国的“乐感文化”具有“乐群”的生存智慧。
  “乐观”的生活态度。以儒学为核心的“乐感文化”虽不提倡宗教信仰,认为没有上帝、天主可以依赖,但我们并没有因此对生活悲观失望,反而体现为一种“乐观”的生活态度,体现为“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述而》)。梁漱溟先生将这种“乐观”的生活态度概括为“孔子生活之乐”。
  “乐感”的人性追寻。就人性完满的角度而言,“乐感文化”表现为“乐感”的人性追求。所谓人性完满从个体心理角度来说,是通过“诗”“乐”等艺术形式的熏陶塑造一个完人,更是“乐生”、“乐群”和“乐观”的完满呈现。这是一种审美结构的呈现,更是一种内在心灵的形上超越。通读《论语》可发现,以儒家为代表的人生哲学,很重视“诗”“乐”在君子人格培养中的重要作用。正所谓“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泰伯》),此即孔子理想的“成人之道”,是在音乐和艺术的熏陶下达到对人生最高境界“天人合一”的艺术化把握。因之,当孔子问志时,曾子不假思索地答出“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咏而归”(《先进》)的“曾点气象”。
  “乐感文化”包含以上多重内涵,对“乐感文化”的研究在坚持中华文化文化自信,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软实力,应对异质文化之间的价值冲突,特别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摘编自张鹏举《从〈论语〉看“乐感文化”的四重内涵》)
  材料二:
  先秦诸子处于西周分封多国体系和大一统的过渡阶段,有的往前看,发明富国强兵的技术,有的往后看,宣扬敬天保民的奥义,其讨论问题域的格局使后人感到陌生。好比已然成为金融行业成功人士的你,仍然不妨了解一下小时候“想成为”或是后来“差点就成为”的科学家、画家的故事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李泽厚提出的“乐感文化”,高度概括了以儒家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质,总结了中国人的诗性智慧。
  B. “乐生”的生命精神,体现为对个体生命价值的尊重、强调自强不息的奋斗意志及慎终追远的生命关怀。
  C. 以儒学为核心的“乐感文化”不提倡宗教信仰,所以更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扶持,也更重视人际交往。
  D. 在没能劝成大多数诸侯的时候,孟子却并不在意,他希望后人能有像他一样“虽千万人吾往矣”的精神。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谈《论语》中体现的“乐感文化”多重内涵,层次清晰;材料二论述孟子思想对华夏文明的影响,语言精炼。
  B. 《论语》中“孔颜乐处”所揭示的安贫乐道、豁达自信的处世理想和人生态度体现着中国“乐感文化”的诗性智慧。
  C. 培养“君子”,就要进行“诗”“乐”等艺术形式的熏陶,这样就能将中国“乐感文化”内在的诗性智慧呈现出来。
  D. 读古书的意义往往在古书之外,现在的阅读和阅历都是为了锤炼更健全的常识与德性,为承担更多的责任做好准备。
  3. 下列选项,不能体现“乐感文化”精神内涵的一项是(   )
  A. 风日晴和人意好,夕阳箫鼓几船归。
  B. 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C.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D. 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4. 材料一运用了哪些方法论述“乐感文化”的内涵?请简要分析。
  5. 《增广贤文》中说“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深刻体悟前人的智慧,可以更好地把握当下与未来。在现代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阅读《论语》《孟子》这样的古书仍有着积极的意义,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我和小荣
  刘真
  因为我爱说话,说起话来声音又高又脆,同志们就给我起了个外号叫“歪把机关枪”。
  一九四二年六月的一天晚上,赵科长帮助我把文件包结结实实地捆在身上,像往日一样,我就朝着我要去的那个秘密的地方出发了。
  到大王庄,已是深夜两点钟的样子,公鸡还没有直着脖子叫喊。我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