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8480字,答案扫描。

  高三语文暑假检测
  命题人: 做题人: 时间:150 分钟 总分:150 分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小题。
  我们常引以为豪的是,中华文明是世界四大古文明中唯一延续至今的伟大文明。今天我们中国的种族和文化与五千多年前是一脉相承的,而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的文明后来都中断过。人们会发现,四个文明都勃发于北纬 30°左右的大河冲积平原,都是依靠栽培旱地粮作的灌溉农业,都创造了文字,都建立了等级制度,都面临着游牧民族的侵   袭……大家既然拥有这么多共同点,那为何却有着不同的发展命运?还有古罗马文明,欧亚大陆另一端的发达农业文明,其发源地今天的文化样貌与当初相比已是面目全非。倘使一个汉代人在一千年后的唐代复活,他仍会感到舒适自在,因为两个朝代从语言、文字、儒家学说、祖先崇拜到国家管理都是相同的。如果有位公元前 1 世纪的罗马人于公元 1000 年的欧洲复活,他一定会惊讶于眼前崭新而奇特的一切。假若换成是一位唐末的吴越人在一千年后的清末返生,他看到的那个江南依然大同小异,而如果是位欧洲人则会见到天翻地覆的反差,怕是要惊掉下巴。为何中华文明走上了迥异的演进道路?
  众所周知,我们黄河流域早期靠的是粟作,其他三个文明靠麦作。不过粟作文明与麦作文明的差别有限,小米常用作煮粥,小麦多用来磨面,况且我们的旱作是同时包含了粟和麦的旱作。真正的差异在于,我们不是旱作独自在战斗,而是有水稻与之并肩作战。水稻与旱作这一对好搭档,无论在旱涝还是寒暑上都是强烈互补关系。在万邦并列的时代, 一个小国去攻打另一个小国,不一定是因为有多么大的争霸雄心,可能只是为了夺取山下或对岸的一片与自己不一样的农田,这样就算是原有的田地歉收,还能指望收成较好的另一片。那个时代,一个国家要长期生存,一个文明要延续不断,就必须同时掌控多种类型的农业区域。在五千多年以前,是稻作发出的第一道文明曙光划破了东亚的漫长暗夜,有可能激发了,至少是影响了最早的黄河旱作文明。粟作创造了中华文明的辉煌高峰,但也碰到了所有旱作文明通有的后继乏力问题。当北方的沙化和盐碱化像一头灰犀牛渐行渐近之时,幸亏南方稻作正渐入佳境,水田是越耕越肥,保障我们文明发展的物质基础依然稳固。不断走上坡路的稻作最终在唐末引发了全国经济重心的南移,紧接着的是文化重心的南移,后者始于东晋兴于晚唐而定于南宋,民族文化在旱作文化搭建好的基本骨架上又得到了稻作文化血肉的极大充实。此后,南方稻作和北方麦作开始携手催动我们的文明脚步继续迈进。所以说,中华文明是旱作和稻作双脐带滋养的文明,长江黄河两条龙相互竞争、   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并相互融合,因而包藏了巨大的发展潜力和活力。
  我们再来对比一下世界上最古老的几大农耕区的面积:尼罗河三角洲 2.4 万平方千米;
  两河平原 20 万平方千米;印度河平原 27 万平方千米,但包含了许多沙漠地带。华北平原
  多大?现在有 31 万平方千米,南边连着 20 万平方千米的长江中下游平原,还没算上黄土高原的广大宜农区域。农耕区幅员辽阔,面积大到一定程度就能决定命运的不同。首先, 当然意味着粮食多,人口多。黄河不时泛滥成灾,游牧民族又不时纵马南侵,这两大隐患都令中原的华夏民族必须实现政治的统一,直至高度的集权,以便组织起来办大事。农业民族人口基数大了,即使打进来的游牧民族能成功夺取政权,也无法实行灭绝政策,占人口少数的执政民族最终总是难以摆脱被汉文化的汪洋大海浸润同化的宿命。其次,面积越大抗灾能力越强。幅员辽阔就能包含多种气候类型和流域类型。其他几个文明区都处在单一气候带内,只可种同一类粮食作物。尼罗河和印度河虽是南北流向,但其农业高度集中在末端狭小的三角湖。我们则地跨温带、亚热带及热带。其他三大文明都是一条河。我们   有两条大河,且为东西流向,在中下游距离最近时也相隔 400 多千米,形成了平行相邻的黄河流域旱作区和长江流域稻作区。此等地理形势对国家的粮食安全意义重大,使得统治者在辖境之内调剂余缺、优配资源的回旋空间很大。再次,面积大等于战略纵深大。从长   城边上的张家口到长江边上的南京城,直线距离超过 1000 千米,还跨越长江天险。退一步讲,即便侵略者的铁蹄能直抵长江北岸,经一路抵抗消解也成强弩之末了。从南朝的宋齐梁陈到南明的小朝廷,南方稻作区一次又一次地成为庇护文化精英和延续中华文明的避   风港。相较之下,其他文明古国,包括古罗马帝国,缺乏可以退避迂回的余地,更容易被   北方蛮族一竿子捅到底,横扫文明腹地,带来种族成分、生产生活方式和社会文化形态上   的全面剧变。
  不过,以上两个原因并不能解释所有疑问。我们还应看到,东亚农耕区得天独厚,全  都位处降水丰沛且雨热同季的季风区。埃及开罗的年降水量仅 20 多毫米,伊拉克巴格达
  的年降水量在 150 毫米上下,我国北京在 600-700 毫米之间,南京则达 1100 毫米,我们的农业用水并非单纯依赖河水或井水灌溉。然后,我国的大平原农业极利于形成统一的民族、语言和文化。不管是北方人称帝还是南方人掌权,都不影响全民族的文化根基。
  (摘自王宇丰《水稻的故事》)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迥异的演进道路”指中华文明一直延续至今,与文中提到的其他古文明发展命运不同。
  B. “麦作文明”指依靠麦类种植滋养出的文明,如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文明。C.“浸润同化”指占人口少数的执政民族的文化受汉文化影响而完全失去原有特质。D.“双脐带”在文中是指向中华文明输送营养的两种耕作类型,也就是旱作和稻作。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我们的旱作同时包含了粟和麦,可见粟作文明与麦作文明的差别不大,依靠麦作不是其他三个文明中断的理由。
  B. 作为旱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粟作同样存在着后继乏力的问题;稻作才是保障中华文明稳固发展的强大物质基础。
  C. 政治统一乃至高度集权便于组织起来共御外敌,是阻止北方游牧民族趁黄河泛滥成灾南下夺取华夏政权的有效手段。
  D. 东西流向、相隔甚远的黄河与长江,形成了平行相邻的不同类型农作区,这种地理形势对国家粮食安全意义重大。
  3.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本文围绕农耕与文明的关系,探讨中华文明从未中断的原因,为研究中华文明延续提供了一个别样的视角。文章采取总—分—总结构,首段提出问题,然后从不同角度将繁复的内容阐释得有条不紊,最后得出结论。
  B. 诸多关键数字的列举及“有可能”“至少是”“单纯依靠”等限定性语言的使用,  使文章表述更加严谨精准。
  C. 文章多处使用了稻作、旱作、粟作文明、麦作文明、农业文明等术语,充分体现了知识性、科学性的特点。
  4. 作为世界四大古文明之一的中华文明为何能够延续至今?请结合材料简要概述。
  (4 分)
  5. 《水稻的故事》作为科普作品,通俗易懂,生动有趣,这一特点在本文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 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喜鹊在枝头魏丽饶
  ①寒冬腊月走在北京的山路上,一颗野果,带我进入一个鸟的世界。
  这次来北京出差的目的地,是市郊的一家壁纸厂。原本客户安排车子到地铁站接,我执意自己前往。下车后才发现,这是一个颇为偏僻的地方。放眼空荡荡的山间公路,数百米之内无人无车,只有刺眼的阳光洒在路面上。道路两旁是山,山后面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