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题,约17230字。
2023年高考考前最后一卷(全国乙卷)
语文
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作为人类群体生活、文化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产物,语言是人类知识创造、思想情感和信息交流的主要表现形式与工具性载体。在族群或民族的自我说明中,很多都把语言作为与群体同生共死的本质特征,造成语言稳定、独立的印象。但是在当代社会科学知识中,族群分化和聚合是人类社会组织演化的一个面向,分分合合是长时段观察中看到的常态,民族是现代社会条件下政治建构的结果,而语言和记录语言的文字始终与社会一起变化,因此需要在社会的发展演变中认识语言的性质。
从社会运行与发展视角来看,语言从自身性质和功能而言具有传统文化载体与族际交流工具的双重功能。其一,语言文字记载着本群体的历史及所有领域的知识与文化积累,是群体传统文化的符号和载体,作为文化象征寄托着全体成员对本族历史文化的深厚感情和群体聚合力。其二,语言可被视为纯粹是群内、群际信息交流的工具,其文化符号的象征意义被淡化,人们选择学习或舍弃哪种语言只是实践应用中的理性选择,追求的是通过该语言工具获取信息和知识的能力,完全不含感情色彩。
把人们划分为不同族群的重要文化特征之一就是语言。在多族群国家内部,族群相互竞争的场域之一就是语言的使用,通常会表现为各自语言使用人群规模的增减。语言使用模式及变迁都可以作为衡量族群关系现状及发展趋势的重要指标之一。与此同时,语言互动情况也反映出族群互动在文化层面的基本发展态势。不同语言之间在词汇与表达方式等方面彼此借鉴与吸收的情况,反映的是族群间交流与融合的程度。有人提出“语言共同体”概念并赋予其特定的政治意涵。语言与民族构建之间存在着密切关联,因此,在多族群国家的族群关系研究中,语言使用及其演变始终是一个核心研究主题。在多族群国家内部的族际互动过程中,语言始终是牵涉族群身份和族际互动的敏感议题,时常成为群体间文化博弈乃至政治博弈的焦点。在族际交往交融的社会大潮中,学者们通常关注的是现实社会中语言使用行为的各种变化及其社会意义,把语言视为族际学习交流的重要工具,而不是群体区隔的固定边界。
世界上现在有2000多个族群和5000多种语言,分属于234个国家和地区。2020年这些国家人均GDP水平的分布,最低的布隆迪是240美元,最高的卢森堡是109602美元,中国是10582美元。从简单的数字对比可以看出,世界各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悬殊。现代科技和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与各国、各族民众的文化传统包括使用的语言密切相关。
在社会经济发展大潮中,如果一个群体语言的工具性在吸收现代科技和学术词汇方面,呈现明显弱势,但这个群体坚持只使用本族语言,而不是积极学习已在竞争中呈明显优势的另一种语言,这种保守心态甚至可能成为这个群体进一步发展的障碍。在现代化和国际竞争的态势下,有些民族曾一度被动挨打,居于劣势,如果它们能够及时认清形势,放下架子,在语言文化和知识体系方面克服狭隘保守的民族主义情感,转而以谦逊开放的态度积极学习其他发展较快民族的语言文字,以此为工具努力吸收其他民族的思想财富和科技成果,积极改造就业结构并投入国际经济贸易的大市场,那么在语言和思想方面持开放态度的这些民族就会得到迅速发展。一旦在国际竞争中站稳脚跟,发展壮大了经济实力,回过头来才更有条件保护与弘扬本民族传统文化的优秀成分。
(摘编自菅志翔、马戎《人类语言与社会发展》)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因为语言和记录语言的文字一直处于变化之中,所以我们要透过语言稳定、独立的表象,去动态地认识语言的性质。
B. 从自身性质和功能来说,语言具有双重功能,既是群体传统文化的符号和载体,又是群内、群际信息交流的工具。
C. 在族群间互动过程中,语言始终是牵涉族群身份和族际互动的敏感议题,语言使用及演变则始终是一个核心研究主题。
D. 对优势语言持开放态度,可以发展壮大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更有利于保护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过程。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围绕“人类语言与社会发展”这一论题,论述了语言在历史、现实中,甚至在未来对国际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B. 文章主体部分是总分关系,第二段阐述了语言在相应视角下的双重功能,第三段分别对这两个功能进行了具体分析。
C. 文章详细列举了一些国家人均GDP分布的数据,是为了引出世界各国经济水平、科技水平和高等教育水平差距大这一观点。
D. 文章选取社会运行与发展这一视角,使用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假设论证等论证方法去论证与语言相关的内容。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当代社会,不能孤立地去研究语言,既要注意语言与社会发展演变的关系,又要注意语言与政治建构的关系。
B. 语言是将人们划分为不同族群的标准,但语言不应该成为群体区隔的固定边界,而应该成为族际学习交流的重要工具。
C. 语言使用模式及变迁,语言互动、交融等情况,都可能成为族群关系现状、发展态势或族群间交流与融合程度的反映。
D. 语言与社会进步发展密切相关,一个族群对待语言的开放程度与这个群体能否进一步发展存在着正比例关系。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在族群间互动过程中”偷换概念,原文第三段中说的是“在多族群国家内部的族际互动过程中”。
故选C。
【2题详解】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获得93个世界冠军,创造11项世界纪录,2022年中国运动员在国际比赛中再创佳绩。竞技场上的澎湃激情,鼓励着更多人加入运动的队伍,感受体育的魅力。北京冬奥会后的首个雪季已经到来,各地雪场开门迎客,冰雪运动的影响力持续扩大。从“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到飞盘、骑行等小众运动方兴未艾,参与体育锻炼已逐渐成为一种生活方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