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题,约17160字。
江西省九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三3月联考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2.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卷,第Ⅰ卷(选择题)的答案应填在答题卷卷首相应的空格内,做在第Ⅰ卷的无效。
3.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涂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家规”与“国法”各有自己的领域,对稳定家族秩序和国家秩序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中国古代社会,家规提倡“孝道”价值观,凸显家族利益至上,注重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妻和睦;国法提倡“忠道”价值观,凸显国家利益至上,重视忠君爱国、无私奉献。
家规与国法之间在功能上又可以互相支撑,在内容上也可以互相补充。儒家传统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家国同构”背景下,“移孝作忠”是完全可能的。“家规”重在“修身、齐家”,“国法”重在“治国、平天下”,一个恪守家规的人必然能遵守国法。
家有家规,国有国法。家规连着国法。家规是治家教子、修养心性、立身处世的重要载体,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山西闻喜《河东裴氏家训》《河东裴氏家戒》中说:“勤能补拙,俭以养廉。丰家裕国,莫此为先。”这就阐明了在家修身与在外治国的关联性,揭示了家规通向国法的功能性价值。
单从历史上看,家规与国法存在着很多的共同性,因其均以儒家伦理道德为基础,维护儒家伦理秩序成为其共同的使命。家规与国法都将儒家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转化成了制度安排,使道德的“软约束”与制度的“硬约束”完美结合起来,靠制度的力量来督促人们积极践行儒家道德,从而形成一种具有良风美俗的社会秩序。
家规的广义解释是家族法规,是所谓“聚族而居”的大家族制定的法规,或称宗族法规。宗族法规除了贯彻儒家伦理精神外,还凝聚了基层族群的“基本共识”,这种共识是世世代代流传下来的习惯性观念和规则,它们成了支配基层族群社会生活的“活法”。
在古代中国的广大基层社会,各种社会矛盾和纠纷往往是靠宗族组织依据“活法”进行调解之类的“准司法”活动加以化解的,基层社会组织在当时有着较大的权力,有足够的能力来化解纠纷、维持社会秩序。中国历史上,不论上层社会如何改朝换代,剧烈动荡,而下层社会却往往秩序井然,超级稳定。家族法规与国家法律虽在内容和功能上有所不同,但在维护社会秩序方面具有目标上的趋同性。
在儒家文化的大背景下,从主流上看,家规与国法有着共同的精神纽带,即儒家的伦理道德。家规与国法共同将儒家道德加以制度化,体现了德、法共治的价值取向。这对我们是有启发意义的。如果说国家治理能力的提高有赖于国法完善的话,那么社会治理能力的提高则有赖于家规的完善了。为了重塑家族法规,我们有必要为其注入新时代的内容,使其适应新的时代,并结合基层社会组织的重建,使古老的家族法规在整合基层社会秩序方面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摘编自崔永东《家规与国法》)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家规与国法虽说分属不同领域,但在功能上一致的,都能起到稳定秩序的作用。
B. 家规倡导“孝道”,国法倡导“忠道”,可以互相补充,存在着某种“同构”关系。
C. 家规与国法都极其重视儒家伦理道德,都把维护儒家伦理秩序作为双方共同的使命。
D. 在中国古代,家规作为支配基层族群社会生活的“活法”,化解了社会矛盾和纠纷。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从家规与国法之间的共同性切入,阐述了家规在维护社会基层秩序上的作用。
B. 文章以家规功能、内容与国法互为“统一体”为立论前提,指向论述家规的现代价值。
C. 第三至六自然段阐明了家规与国家的关系,重点从家规的角度论述,运用了对比论证。
D. 文章先分析家规与国法在目标上 趋同性,后联系文化背景阐述家规的现代意义。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确的一项是( )
A. 《河东裴氏家训》《河东裴氏家戒》都属于家规,对稳定家族秩序有着重要的作用。
B. 家规与国法虽然价值取有相通之处,但各有自己的适用领域,任何时代都不能将家规与国法混淆等同。
C. 在中国古代社会,基层社会组织有较大权力,有能力化解纠纷、维持社会秩序。
D. 国法完善,国家就能得到治理;家规完善,社会就能得到治理。德法共治,国家昌盛。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A.“在功能上是一致的”表述不严谨。家规稳定的是家族秩序,而国法稳定的是国家秩序,在功能上能够互相支撑,而非“一致”。
C.“家规与国法都极其重视儒家伦理道德,都把维护儒家伦理秩序作为双方共同的使命“表述错误,原文是“单从历史上看,家规与国法存在着很多的共同性,因其均以儒家伦理道德为基础,维护儒家伦理秩序成为其共同的使命”,此处略掉了”单从历史上看“这个前提。
D.“家规作为支配基层族群社会生活的‘活法’”偷换概念,由原文“宗族法规除了贯彻儒家伦理精神外,还凝聚了基层族群的‘基本共识’,这种共识是世世代代流传下来的习惯性观念和规则,它们成了支配基层族群社会生活的‘活法’”可知,支配基层族群社会生活的“活法”应是“凝聚了基层族群的世世代代流传下来的习惯性观念和规则”。
故选B。
【2题详解】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气象资料显示,森林火灾一般发生在当天最高气温的前后两小时左右。气温高,森林可燃物温度亦升高,相对湿度减小,水分易蒸发,导致可燃物干燥,易于点燃,火灾容易蔓延成灾。气温变化包括日变化、月变化、年变化等。统计分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