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5830字。
2023-2024学年高三上期入学测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曾生生不息的传统村落既是乡愁的重要载体,也是现代社会治理的一部分。
推进城镇化、工业化是大势所趋,把城市建设得越来越美好,契合公众期待,但这并不意味着对偏远农村就应该选择性遗忘,就应该任其自生自灭。相反,随着人口的减少,很多偏远农村地区的人口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人口分布也更加零散,很多日渐凋零的村落,固有的村民自治也形同虚设,这样的大背景下,社会治理投入不仅不能削弱,相反还应该加强。留守老人需要关心,鳏寡孤独需要照顾,对那些遗留在村庄的人需要给予更多关注关心。
我们呼吁保护传统村落,是提醒人们看到它作为一种乡愁载体、一种历史遗存、一种传统生活样式的重要文化意义、精神价值,并不是主张人们还生活在那种穷苦中。人人都有追求美好生活的权利,我们乐见城镇化改变了人口结构和城乡格局,让很多人过上更富足的生活,但城镇化带来的发展成果,不仅应该惠及城市人口,也应该适当反哺乡村,最大程度呼应“留守者”改善生活品质的合理诉求。
从“精准扶贫”到“乡村振兴”,人们看到了农村焕发全新生机的可能性,也对心中那个久远的小村落寄予款款深情。更多地关爱还留守在村落的人,尽最大可能保存好乡村风貌,那个“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所在才可能一直等在那里,我们才可能回得去。
(摘编自李思辉《不能把“最后的村民”遗忘在繁华之外》)
材料二:
乡村振兴这种整体性的战略安排与过去提出的“城乡统筹”和“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思路也有所不同。它是以城乡融合为根本理念的,应当说,“城乡融合”是对“城乡统筹”和“城乡一体化”的进一步发展和超越。“城乡统筹”和“城乡一体化”着眼的是以工补农和以城统乡,农村成为各种政策和补贴的接受者。这种思路虽
1.(3分)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只有更多地关爱还留守在村落的人,才可能最大程度保存好乡村风貌,才能“记得住乡愁”。
B.城乡融合是乡村振兴的根本理念,是让乡村不再成为城市的依附而具有独立自主的发展格局。
C.保护传统村落就是保护历史遗存、传统生活样式,以此让城市反哺农村,改善农村生活品质。
D.在理论研究方面,西方经济学家Lewis认为二元经济结构模型与发展中国家的社会现实并不一致。
2.(3分)根据以上三则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契合公众期待的城镇化、工业化发展带来的农村人口的减少是造成农村特别是偏远农村没落的原因。
B.材料一有关城镇化发展的理念和材料二的乡村振兴理念在看待乡村和城市的关系方面的观点有区别。
C.乡村振兴战略与以城市为中心的“城乡统筹”和“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模式在思路、目的上有所不同。
D.三则材料都涉及城乡发展的不平衡,其中材料二是从政治经济学视角解读如何把握乡村振兴的战略。
3.(3分)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工业化、城镇化符合公众期待,而保护乡村风貌可满足公众的精神需求,二者要协调发展,相互匹配。
B.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意味着我国对城乡关系问题形成了新的认识,即以“城乡融合”理念为基础。
C.20世纪30年代美国的促进乡村发展的实践活动,可为中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一定的经验。
D.欧美等发达国家在城市化过程中消化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缓解了城乡结构矛盾,加快了城市化进程。
4.(4分)材料三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说明。
5.(4分)请结合三则材料简要概括如何才能使乡村振兴。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本一:
写于悲痛中
茅 盾
十九日下午三时接到我妻由上海拍给我的急电,报告鲁迅先生逝世,促我速回上海,真如晴天霹雳!我不能相信!十月十日下午,我到上海大戏院去看苏联名片《杜勃洛斯基》,恰好遇着鲁迅先生和他夫人、孩子,我们坐在一处,谈了好多话。十日离十九日不过八天,我怎么能够相信会出了这样大的乱子!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