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0940字。
南阳市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学科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材料一:
“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是中国作家协会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
要论述,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充分发挥广大作家和文学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新时代文学高质量发展,从“高原”向“高峰”迈进的一项新的重要举措和顶层设计。
中国作家协会一向把推出好作品作为工作的重心。“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正是为了适应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要求而设计谋划的。这一计划的目标:立足新发展阶段,创新文学发展理念,
材料二:
在 2021 年召开的中国作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我们鲜明提出“新时代文学”,明确了
推动新时代文学高质量发展的一系列目标任务,得到了文学界的广泛响应。“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就是其中具有标志性和开题破局意义的重要举措,它寄寓了我们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深切期待,凝铸了我们对于时代生活的深刻洞察,也表达了我们在乡土文学叙事中探求艺术新质的决心。
我们要通过“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推出一批具有时代高度的长篇小说力作。希望广大文学创作者聚焦文学高质量发展内在需求,从人民群众创造美好生活的生动实践中汲取创作灵感,把握中国大地的深刻变化,展现时代新人的精神面貌,为人民捧出一批带着露珠、散发泥土芳香的文学精品。要向经典学习,向生活学习,感知人民喜乐,聆听时代声音,洞悉生活本质使新时代乡村题材创作呈现新的美学面貌,抵达新的艺术高度。
我们要通过“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培育一批具有蓬勃创造力的文学新人。从“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酝酿筹备之初,我们就特别强调,要召唤那些身处山乡、饱含创作激情的写作力量,推出一批有朝气、有潜质和创新精神的文学新人,以山乡人写山乡巨变的方式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不断壮大中国文学的新生力量。“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是发现和培养文学人才的广阔舞台,我们相信,一定会有让我们眼前一亮的“陌生人”,从这里开启他们的文学之路。
(摘编自张宏森《在“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启动仪式上的讲话》)
广泛搭建平台,整合文学创作生产传播转化各环节的中坚力量,依托全国重点文艺出版社,把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重点文学期刊从编辑出版、宣传推广、成果转化到对外译介等方面的工作进行统筹协调,形成
联动机制,为文学精品的产生赋能,推动文学精品的传播、转化,有力彰显新时代文学的价值。与中国作协其他推出优秀作品的工程不同,“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不是直接面向作家的,
而是与全国重点文艺出版社、文学期刊以及中图公司达成合作,为文学创作、出版、传播搭建平台,形成合力,助推精品力作。客观地说,作品质量的提高,不仅仅是作家的事情,也需要社会环境的方方面面和文艺生产各环节的共同努力。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我深知,有没有质量意识、能不能切实做到“十年磨一剑”,一方面固然同作家自身的信念和修为有关,另一方面,
A. 中国作家协会提出的“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是顶层设计,不面向作家个人,与作家无关。
B. 材料一中,作者叙述自己创作《笨花》的例子,强调了编辑出版工作对作品的决定意义。 C.不断更新迭代的媒介环境正在全方位介入我们的文学生活,文学生产的各方需重视新变
化。
D.提出“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就是为了表达我们在乡土文学叙事中探求艺术新质的决心。
也与社会文化的环境和条件有关。以编辑出版事业为例,我很怀念著名编辑章仲锷先生。我的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长篇小说《笨花》出版不久,就接到章仲锷长达六页的来信。他在信中详述对这部小说的看法
和评价,接着他认真地指出了一些错字,并就某一节中的一个词和我作了商榷。可以说,20 世纪 80 年代一路走来的一大批中国作家,都得到过如章仲锷这样优秀的编辑老师给予的无私扶持和热诚帮助。当我们回顾新时期文学的成就的时候,恐怕不能否认,老一辈编辑家们精益求精的精神起了重要作用。我们现在是否应该思考一下,我们怎样在新的时代条件下逐步完善一套更合理、更有效的机制,使得文艺生产的各个环节都能够坚持质量导向,把出精品放在第一位, 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
不断更新迭代的媒介环境正在深刻影响我们的文学生产,全方位介入我们的文学生活。在座的各位都长期工作在文学生产的第一线,对于媒介的新变,对于文学的跨领域传播、转化有
A. 一部好的文学作品的产生需要多方面的因素,不仅仅是作家的事,文学生产的其他环节也都非常重要。
B. 文艺生产应当把出精品放在第一位,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这需要完善一套更合理、更有效的机制。
C. 广大文学创作者要把握中国大地的深刻变化,展现时代新人的精神面貌,为人民捧出一批文学精品。
D. 要召唤那些身处山乡的写作力量,所以“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是发现和培养文学人才的广阔舞台。
3. 下列选项,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作品质量的提高需要文艺生产各环节的共同努力”观
着更为真切和深刻的认识。中国作协在这样一个时代文化发展背景下,推出“新时代文学攀登
点的一项是(
)(3 分)
计划”,可谓正逢其时。如何正确运用新的技术、新的手段,激发创作灵感,丰富文化内涵,表
达思想情感,使文艺创作呈现更有内涵、更有潜力的新境界;如何借助新媒体时代的传播优势, 拓展传播领域,增强传播效力,都是摆在我们面前而需要共同深入研究、探讨并在具体实践中接受考验的课题。
各位朋友,中国文学正与党、人民一道前进,意气风发地踏上新时代新征程,新的时代画卷正在我们面前展开。我们将以“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与“化作春泥更护花”的情怀,筑就新时代文学不断向上攀登的长梯。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中国的文学必定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焕发更加绚烂的光彩,登上风光无限的新的高峰!
(摘编自铁凝《在“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启动仪式上的致辞》)
A. 刘心武给《人民文学》投稿,不久被退稿,但编辑希望他继续投稿,这对当时的刘心武是极大的鼓舞,间接促成了《班主任》的问世。
B. 出版社收到陈忠实《白鹿原》完稿的消息后,立即委派了两位编辑前往西安,在最短时间内完成了三级审稿,高度肯定了作品的价值。
C. 梁晓声的长篇小说《人世间》于 2017 年 11 月首次出版,王海鸰历尽艰辛将其改编成剧本,电视剧《人世间》创下了央视的收视纪录。
D. 丹麦物理学家玻尔在完成《光与生命》创作之后,反复修改多达 9 次,一直到他认为每个字句都完全表达了自己的本意才正式发表。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行文脉络。(4 分)
5. “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与“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有同有异,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6 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文本一:
捡麦穗
张洁
在农村长大的姑娘,谁不熟悉捡麦穗这回事呢?
或许可以这样说,捡麦穗的时节,是最能引动姑娘们幻想的时节。
在那月残星稀的清晨,挎着一个空篮子,顺着田埂上的小路,走去捡麦穗的时候,她想的是什么呢?
等到田野上腾起一层薄雾,月亮,像是偷偷睡过一觉,重又悄悄回到天边,方才挎着装满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