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4题,约25880字。

  河南省2023-2024学年上学期高三8月大联考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9小题,共35.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是中国社会学家费孝通根据 1936年在江苏省吴江县开弦弓村的调查资料编写而成的学术著作。作者在书中详细地描述了中国农民的消费、生产、分配和交易等体系,阐明了江村这一经济体系特定地理环境、与所在社区的社会结构的关系。
  材料二:
  我敢于预言费孝通博士的《中国农民的生活》(又名《江村经济》——译注)一书将被认为是人类学实地调查和理论工作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此书有一些杰出的优点,每一点都标志着一个新的发展。本书让我们注意的并不是一个小小的微不足道的部落,而是世界上一个最伟大的国家。作者并不是一个外来人,在异国的土地上猎奇而写作的;本书的内容包含着一个公民对自己的人民进行观察的结果。这是一个土生土长的人在本乡人民中间进行工作的成果。如果说人贵有自知之明的话,那么,一个民族研究自己民族的人类学当然是最艰巨的,同样,这也是一个实地调查工作者的最珍贵的成就。
  1.  下列对材料二的理解,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作为作者预言的人类学实地调查和理论工作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中国农民的生活》中一些标志着人类学新的发展的优点引起读者们对世界上一个最伟大的国家——中国的注意。
  B.费孝通看清科学的价值,认识到正确地解决中国当时的实际困难无知识不可。因此他在科学研究中勇于抛弃一切学院式的装腔作势,阻止科学被“出卖”。
  C.中国目前可能是正面临着最终的毁灭的现代文明之一这一事实使费孝通在感到悲剧的同时意识到了伟大祖国在西方化或灭亡的抉择中进退两难的问题。
  D.形势或情况的阐述分析可能会造成对不存在的力量或前进道路上的障碍预先假设和忽视的错误。
  2.  下列基于材料二的分析与理解,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作者认为费孝通《中国农民的生活》坚持实地调查和理论研究相结合,侧重中国社会的人类学研究而非应用社会学,关注国家而非部落,调查研究而不是猎奇写作。
  B.费孝通在前言中表述,之所以社会科学应在指导文化变迁中有重要的地位,是由于社会科学者须对社会制度的功能、意欲满足的需要、运转所依赖的其它制度联系起来分析才可达到有效果的行动和预期的目的。
  C.作者认为目前的欧洲文明偏重于科学建设而忽视了人文建设是导致社会腐败涣散、权利义务不统一等乱象的重要原因。
  D.作者过去主张和宣扬却没有机会去实践的大量箴言和原则在费孝通书中表露,然而他对此并未感到嫉妒。
  3.  按照上下文逻辑,材料二中作者接下来的论述最可能的一项是 ______
  A.研究人的科学须进入民族的较先进文化的研究,离开所谓未开化的研究。
  B.《中国农民的生活》中的原理和内容以及贯穿此书的主题。
  C.费孝通博士的一切观察和研究所具有的特征是态度尊严、超脱、没有偏见。
  D.作者认为有关蚕丝业的章节是本书最成功的一章,证明社会学需要研究社会工程的有关实际问题。
  4.  作者预言“《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是人类学实地调查和理论工作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是基于哪些依据?请结合原文概括。
  5.  选择性必修中册课文《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中阐明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这一社会基本矛盾的辩证关系。那么“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这一观点在材料二哪里得到体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簌簌衣巾落枣花
  吴继红
  在河堤上漫步,风里传来甜腻腻的清香,这香气,不禁让我想起了老家的枣花。
  老家院里那棵枣树是 20多年前父亲亲手栽下的。父亲是木匠,农闲时在四里八村做木活儿,由于孩子多,微薄的工钱勉强够一家人糊口。可他很知足,每天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