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8800字,答案扫描。
福建省漳州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中国文学的集体认同着眼于考察集体性文学观念。若说研究个体文学理论是求异,研完集体认同用是求间。集体认同不是代表个人,而是大多人,包括社会各阶层的观念,是一个时代甚至一种文化的集体特质。
“认同”是中国文学的集体认同命题的一个关键词。中国古代有相当一部分文学批评并不以系统理论形态出现,一些不同时代、不同人物在不同场合重复的话题、习语,所反映的不是个人成某一时段的观点,而是一井历代积淀的集体意识。认同形式是与理论形态相对而言的,两者虽无法截然分开,但又有明显差异。如果说理论是理性的,那么认同则是感性的。认同往往是一种话题,表达或清晰或含混的感觉或观念。集体认同不是从事实中推导出来的,而是对众多事实所作的有倾向性的选择。选择的可能是事实,不过是选择者所喜欢的部分事
实。有些集体认同甚至可以改写历史与事实。简言之,中国文学的集体认同要表达的并非事实,不是逻辑推理,也可能没有保系性、理论性。它表达的是中国人所宗奉和追求的文学信仰,是中国古人大致相同的认识与评价,是集体的文化记忆。
认同不是事实判断,而是价值判断。所以,对于中国古代的集体认同,更重要的是把它们放到当时的文化语境里去理解,而非简单判断其真假对错。举例而言,“诗能穷人”与“诗能达人”,“穷而后工”与“达而后工”在中国古代是同时存在、各有事实依据的诗学论题,都具有真实性与合理性,但在长潮的诗学接受史上。多数人还是选择“诗能穷人”“穷两后工”之说,而相对立的表述则被渐渐遗忘或遮蔽。对于“诗能穷人”与“诗能达人”,“穷而后工”与“达而后工”的选择与接受,是一种基于传统诗学观念与价值判断之上的集体认同。韩愈有“不平则鸣”说,后人往往以“不平”为处于迎境或不公平待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文学的集体认同是古人对中国文学大致相同的认识与评价的表达,并对后代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
B.中国古代有相当一部分文学批评并不具备形成系统理论的条件和基础,而是以群体性文化记忆的形式存在。
C.“这些当然也是事实”中的“这些”,指好作品是反映悲苦生活的,作者必须经过苦难才能成为杰出诗人。
D.集体认同不是基于完全事实的逻辑推理,因而所得出的并非科学结论,只是主观层面上的一种价值判断。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第二段的内容可以看出,某些观点或评价一旦成为时代、社会的主流观念,它就有可能会改变人们的历史认知、事实认定。
B.古人由于受部分事实蒙蔽,在是非判断上出现偏差,因而在“穷而后工”与“达而后工”这两种同时存在的观念中选择了前者。
C.文人的污名化倾向受到中国古人的认同,如“文人相轻”等贬义成语甚至流传至今,这说明人们有些观念的形成是基于沿袭。
D.以反向认同的形式,把“士人”作为参照要求“文人”,体现了古人对文人的期待以及文人自我期许方面积极的价值取向。
3.下列选项的内容,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第三段的韩愈“不平则鸣”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
A.司马迁《报任安书》:“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B.曹丕《典论•论文》:“故西伯幽而演《易》,周旦显而制《礼》,不以隐约而弗务,不以康乐而加思。”
C.身处盛世有所作为而扬名后世,如周代的周公;身处乱世周游列国而一鸣惊人,如周朝的孔子及其门徒。
D.贾谊《过泰论》:“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
4.今年暑期档电影《长安三万里》在全国各大影院热映,影片中可爱萌化的少年杜甫形象引发大众热议。请结合材料对引发热议的原因做简要分析。(4分)
5.假如要编写一本全面介绍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读物供青年学生阅读,需要注意哪些问题?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黑骏马①
张承志
古歌《钢嘎•哈拉》——《黑骏马》,我第一次听到它的旋律还是在孩提时代。记得当时我呆住了,双手垂下,在革地里静静地站着,一直等到那歌声在风中消逝。
我哪里想到:很久以后,我居然不是唱,而是亲身把这首古歌重复了一遍。
漂亮善跑的——我的黑骏马哟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