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8190字,答案扫描。
语 文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题相应的位置。
2.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题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庄子曰:“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当人们被无言的自然之美感动而萦怀,就会产生用艺术来记录这些自然之美、表达内心情感的念头。盆景艺术家则用树桩山石为材料,以“缩龙成寸”的手法来再现自然之美。盆景艺术将自然的美好山水、古树名木浓缩于咫尺盆盎之中,藏参天覆地于盈握间,使人足不出户就能领略自然山水胜景之美,较之其他艺术,它所透露出来的自然生命气息以及意境内涵之美,足以令人心往神驰,满足人类的审美需求。
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一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主题。“日与自然相亲和”,成为一种超越尘世的生活方式,也是盆景艺术所追求的至高境界。中国盆景艺术中的一些表达自我心性和思想情感的作品,即是“天人合一”"物我具化"文化思想的体现。
山水思想包含有道家隐逸思想的成分。历来,中国的士大夫都把寂静的山林、朴素的田野,当作理想的栖隐之地。明朝一位叫"爱闲老人”的文人有一段关于盆景的语录:“古云,尺幅千里,此画家之玄机,今拳石寸树,有别一洞天之致,千丘万壑之形,不知对此能令人置身物外否?”这段语录也正好表达了“市隐”思想在盆景艺术中的反映,经常被后世镌刻于盆器上。
盆景作为浓缩自然的艺术,在方寸之间容纳大千与世界,也能容纳人的心灵世界,令人摆脱凡尘,达到“市隐”的目的。在中国盆景艺术的文化内涵中,既有儒家思想侧重道德伦理、寓情于景的成分,也有老庄心与物游、忘怀得失的思想,同时也有空灵静寂的禅宗思想的表现。具体作品则以荣枯、动静、刚柔、高低、大小、疏密、虚实等对比,以及在顺势与逆势、流畅与凝滞、张扬与顿挫等矛盾中求得统一等艺术手法,来进行创作。作品有体现生命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壮美,也有优柔多姿、春华秋实、烟雨江南的秀美,还有清高孤傲、遁世脱俗的空灵美。
盆景作品的意境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诗情画意”。诗情画意并非我们用诗的内容来做一盆盆景,或者模仿画中的树或画意来做盆景,这样的作品即使有意境,也是重复人家的作品内容,并非主观创造,因为看到这样的盆景作品,能读出来的还是那首老诗,能画出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盆景艺术是艺术家用树桩山石为材料,以“缩龙成寸”的手法记录自然之美、表达内心情感的一种方式。
B.盆景艺术将自然浓缩于方寸之间,同时蕴含了儒家、道家、禅宗的某些思想,作品风格多样,富有美感。
C.艺术创作要“外师造化”,即向自然学习,因为大自然是美的源泉,认识了自然规律就掌握了创作规律。
D.中国盆景艺术尤其注重“中得心源”的主观表达,力求将物象与人的内心世界相融合,做到“胸有成竹”。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与其他艺术相比,盆景艺术所表现出的自然生命气息以及意境内涵之美,更容易满足人类的审美要求。
B.如果用诗的内容或模仿画中的树来做盆景,即便这种作品有意境,也谈不上创新,算不上“诗情画意”。
C.只有把大自然的美与自己内在生命合而为一,达到天人和谐境界的盆景,才是“源于自然、高于自然”。
D.艺术是相通的,不同艺术形式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借鉴,欣赏优秀的盆景作品能让人感受到诗情画意。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二段观点的一项是(3分)
A.盆景中的树木山石必须与盆钵、几架相配合,互相协调衬托,才能构成真正完善的盆景艺术。
B.北宋著名风景画家郭熙首先提倡"三远法"——高远、深远与平远,这在山水盆景制作上发挥了引导作用。
C.中国盆景艺术借用了诸多传统文化元素,如园林、陶瓷、文学、哲学、绘画、根雕、书法等,形成了独特的艺术语言。
D.当代盆景大师赵庆泉创作的《出尘》,以瘦劲孤高的主干、简洁疏朗的枝叶,营造淡雅、空灵的意境,以表现“从容入世,清淡出尘”的精神世界。
4.文中引用明朝“爱闲老人”和唐朝张操的话,分别说明了什么道理?(4分)
5.槭木盆景作品《天寒红叶稀》很有“诗情画意”。请结合盆景作品,联系原文内容,谈谈你的认识。(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透明的红萝卜(节选)
莫言
“小孩,你叫什么名字?”
黑孩正和沙地上一棵老蒺藜作战,他用脚指头把一个个六个尖或是八个尖的蒺藜撕下来,用脚掌去捻。他的脚像螺马的硬蹄一样,蒺藜尖一根根断了,蒺藜一个个碎了。
姑娘愉快地笑起来:“真有本事,小黑孩,你的脚像挂着铁掌一样。哎,你怎么不说话?”姑娘用两个手指戳着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