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题,约16250字。
高一年级质量检测
语文试题
2023.2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10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作答时,请将选择题答案按要求涂写在答题卡上,其他试题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诗化小说”是在法国象征主义运动中产生的,它的倡导者可以追溯到法国象征派诗人古尔蒙,他在1893年提出“小说是一首诗篇,不是诗歌的小说并不存在”的原则。从此,诗化小说作为融合叙述方式与诗意方式的一种类型在西方小说史上一直绵延不绝。这种转向也引起了中国现代文坛的关注。
早在1920年周作人就指出:“内容上必要有悲欢离合,结构上必要有葛藤、极点与收场,才得谓小说。这种意见正如17世纪的戏曲的三一律,已经是过去的东西了。”周作人的“抒情诗的小说”概念,尽管侧重强调的是小说中抒情成分对经典小说结构模式的冲击,但仍于无意中预示了中国现代小说一种类型的创生,即“诗化小说”。
中国现代诗化小说的艺术渊源可以推溯到鲁迅的小说创作。这不单单指他的小说中的象征表现和意象方式,而更指他的一部分第一人称小说,如《故乡》《社戏》等都浸透着浓郁的诗情。当鲁迅运用第三人称纯客观叙事视角或第一人称反讽叙事时,小说的调子往往是冷峻而不动声色的,而第一人称小说则强烈地流露着作者的主观情绪,带有抒情气息。
二战的爆发更使不少现代作家的思考疆域从民族存亡上升到对整个人类成毁和人性本身的反省层面。作家冯至就经历了类似的心路历程,有评论家认为,“一个沉思时代的窗帷由他揭开了”。冯至在1942年写的诗体小说《伍子胥》正是这种沉思的结果。冯至曾经两度酝酿《伍子胥》的写作,而且都是受到里尔克的诗体小说《旗手里尔克的爱与死之歌》的直接触发。他回顾自己在1926年最初读到这篇小说时的感受:“在我那时是一个意外的、奇异的收获。色彩的绚烂,音调的和谐,从头至尾被一种幽郁而神秘的情调支配着,象一阵深山中的骤雨,又象一片秋夜里的铁马风声。”当时冯至就试图用这种诗化的文体把伍子胥逃亡的故事改写一遍。如果说那时冯至“神往的无非是江上的渔夫与漂水边的洗纱女”的美丽的遇合故事,“多少含有一些浪漫的原素”,那么,当从头拾捡起这一原型题材,在浪漫的诗情之上又渗透进了思想的成分,在主人公逃亡和复仇的故事线索背后,作者关注的是人生启悟的思想历程,在浪漫而神奇的遇合之中蕴含着对生命的哲理思考。这一切观念的思考最终凝聚成一个生命过程的哲理图式。尽管《伍子胥》有着小说意义上的完整的故事与贯穿性的线索,但构成小说基本原素的是浓郁的诗情与哲理的氛围融合为一体的意境与幻像。《伍子胥》的问世,标志着现代诗化小说已渐渐走上了一条成熟的路子。小说由此成为一种对人生图式的思考,是“人类智慧的一种模样”(汪曾祺)。
(摘编自吴晓东《现代“诗化小说”探索》)
材料二:
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不是诗歌之学,是指一切文艺作品,可见诗意对于所有文学艺术作品都具有普遍意义。朱光潜说得更直接:“一切纯文学都要有诗的特质,一部好小说或一部好戏剧都要当成一首诗来看。”因此,诗意并不是诗歌所独有的。对于小说而言,诗意是好小说的标配。解读小说的诗意有两把钥匙。第一把钥匙是汉朝董仲舒所说的“诗无达诂”。意思是说,对《诗经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古尔蒙在1893年倡导的诗化小说创作原则,实现了创作方式从以叙述为主到以诗意为主的转向。
B. 中国现代诗化小说创作源自鲁迅,强调要打破传统小说的结构模式,具有作者浓郁的主观抒情气息。
C. 渔夫遇合洗纱女的浪漫诗情,从色彩和音调上给冯至一种奇异收获,导致了他创作心路历程的变化。
D. “冰山原则”八分之七的情感和思想需要发挥读者的想象来探寻,实现与小说文本和作者间的精神对话。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伍子胥》体现了人们智慧的样子,成为现代诗化小说走向成熟的标志,其创作和里尔克的诗体小说有直接关联。
B. 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和朱光潜的看法都说明了诗意不是诗歌所独有的,一切文学作品都应该有诗意,诗意是好小说的标配。
C. 知识结构和生活经历的不同会让不同读者在面对同一篇作品时产生不同的审美感受,但在情感体验上往往是一致的。
D. 叙事过于严密、主题单一,或叙事太过细腻,不能给读者留下思索的空间都是小说诗意不足的表现,极易让小说陷于平庸。
3. 下列小说的案例中,不属于材料中“小说的诗意”的内涵一项是( )
A. 鲁迅小说《药》的结尾,革命者夏瑜坟上的花环引起了读者对其隐藏意义的不同推测。
B. 铁凝的小说《哦,香雪》再现了山里姑娘的自爱自尊和她们对文明的追求,给人以生命美的启迪。
C. 金庸的武侠小说《天龙八部》中的人名很多出自古典诗文,如木婉清、李秋水、无涯子等。
D. 海明威的《乞力马扎罗的雪》,叙事极简,片段性的回忆串联起主人公的整个人生。
4. 请结合材料一和下面语段,简要梳理冯至创作《伍子胥》的心路历程。
船缓缓地前进着。两人(渔夫和伍子胥)在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一个整日整夜浸在血的仇恨里,一个疏散于清淡的云水之乡。他看那渔夫摇橹的姿态,他享受到一些从来不曾体验过的柔情。往日的心总是箭一般地急,这时却唯恐把这段江水渡完,希望能多么久便多么久,与渔夫共同领会这美好的时刻。
5. 茹志娟的小说《百合花》充满诗意,被称为“诗化小说”,请根据以上两则材料,对此进行简要分析。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A.“实现了创作方式从以叙述为主到以诗意为主的转向”有误,原文表述是“从此,诗化小说作为融合叙述方式与诗意方式的一种类型在西方小说史上一直绵延不绝”,选项表述错误。
B.“强调要打破传统小说的结构模式”无中生有,原文表述是“中国现代诗化小说的艺术渊源可以推溯到鲁迅的小说创作。这不单单指他的小说中的象征表现和意象方式,而更指他的一部分第一人称小说”,并未提到诗化小说要打破传统小说的结构模式。
C.“渔夫遇合洗纱女的浪漫诗情,从色彩和音调上给冯至一种奇异收获”张冠李戴,原文是“冯至曾经两度酝酿《伍子胥》的写作,而且都是受到里尔克的诗体小说《旗手里尔克的爱与死之歌》的直接触发。他回顾自己在1926年最初读到这篇小说时的感受:‘在我那时是一个意外的、奇异的收获。色彩的绚烂,音调的和谐,从头至尾被一种幽郁而神秘的情调支配着,象一阵深山中的骤雨,又象一片秋夜里的铁马风声。’”,可见从色彩和音调上给冯至一种奇异收获是里尔克的诗体小说《旗手里尔克的爱与死之歌》。
故选D。
(二)现代文阅读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风把人刮歪
刘亮程
①刮了一夜大风,我在半夜被风喊醒,风在草棚和麦垛上发出恐怖的怪叫,像女人不舒畅的哭喊。这些突兀地出现在荒野中的草棚麦垛,绊住了风的腿,扯住了风的衣裳,缠住了风的头发,让它追不上前面的风。她撕扯,哭喊。喊得满天地都是风声。
②我把头伸出草棚,黑暗中隐约有几件东西在地上滚动,滚得极快,一晃就不见了。是风把麦垛刮走了。我不清楚刮走了多少,也只能看着它刮走。我比一捆麦大不了多少,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