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7870字。
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检测试题
语文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再用2B铅笔把考号的对应数字涂黑。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中国古代诗学的漫长发展历程中,许多诗论家将感兴论确定为诗歌创作理论的出发点,并且赋予了愈加丰富愈加深刻的审美内涵。感兴论并非一般的文学创作论,而是揭示了诗歌与其他文体相区别的特殊创作规律,并且特指臻于化境的诗歌佳作从创作动因的产生到艺术表现的审美创造过程。感兴固然包含着灵感这种审美创造过程中主体所感受到的“高峰体验”,但这绝非感兴的全部含义。具体而言,感兴就是“感于物而兴”,指创作主体在客观环境的偶然触发下,在心灵中诞育了艺术境界(如诗中的意境)的心理状态与审美创造方式。感兴是以主体和客体的瞬间融化也即心物交融作为前提,以偶然性、随机性为基本特征的。触遇在感兴过程中是最关键、最核心的要素,分析“触”“遇”作为审美感兴的关键环节和核心要素的内涵及意义,可以使感兴论研究进一步得到深化,也使它的美学理论价值得到更为清晰的呈现。
感兴的基本内涵可以用“感于物而兴”来展开表述。如果将感兴作为一个具有高度概括性的范畴来进行建构的话,诗学中的“感物”说是应该包含在“感兴”之中的。“感物”与“感兴”只是一体,不可分为二端。“感物”是兴的起因和过程,“兴”是感物的效果和归结。“感兴”是诗论中对于诗歌创作发生动因最为根本的说明。“兴”的结果或产物是什么?是诗人进入创作状态的审美情感。而“兴”的媒质是什么?是进入诗人视野的外物。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的《比兴》篇中为“兴”所作的界定是:“兴者,起也。”起什么呢?起情,即是唤起诗人的情感。而“起情”动因又是什么?即是“触物”。“触物以起情”正是感兴最为基本的而又是最全面的内涵所在。中国诗学中大量出现的“触”、“遇”等辞语,是中国诗学中感兴论作为诗歌创作理论的最核心的范畴的证明,同时,也说明了感兴论在诗学发展中不断丰富深化的轨迹。
“触”与“遇”并非一个概念,而是两个意义颇为相近的辞语。因其在感兴诗论中经常同位使用,而且表达的意思也非常相近,故而连带论之。实际上,触和遇的用法还是有所差异的。中国诗学中的“触”,并非心理学中的触觉之意,不是身体某部位和物体的直接碰撞,触更多的强调以情触物,指向主体与外物的直接感官(耳目等)接触;遇则是睹物生情,强调主体与客体双方的邂逅相遇的偶合性质。触遇有时分用,有时连接,但都是用来说明感兴的起因所在。“物”作为相对于主体的客体,更多的是指事物的外在形貌。所谓“触物”,指诗人的耳目等感官直接感知的外物形态。进一步要指出的是,所谓“触物”之物,更是指由大自然的运化规律而形成的外物形态的变化,尤其以四季轮回的物态变化为常见,即如陆机所说的“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文赋》),钟嵘所说的“若乃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斯四候之感诸诗者也”(《诗品序》),都是诗人所感知的四季轮回带来的景色变化而触发了诗人的情感波动。
(摘编自张晶《触遇:中国诗学感兴论的核心要素》,有删改)
材料二:
感兴鉴赏就是一种侧重呈现作家创作感兴并唤起读者相同感兴的鉴赏方式。从作者的兴发感动传达出并赋予语言形式,读者在阅读的时候同样地唤起内心的情感与诗意,二者相互应和便能够体会诗歌所表达的蕴意了。
中国古典诗词的创作在于作者情感意志的抒发,是作者个人独特生命的体验与展现。换言之,也就是作者对外物世界的感发,借助于诗歌的形式传达出来。所以钟嵘说:“
1. 下列对材料一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感兴论揭示了诗歌的特殊创作规律,因而成为中国古代诗论家关于诗歌创作理论的出发点。
B. “感物”与“感兴”只是一体,不可分为两端。也就是说,“感物”即是“感兴”,含义完全相同。
C. 感兴就是审美创造过程中主体所感受到 “高峰体验”,它具有偶然性、随机性的基本特征。
D. “触物以起情”指外物触发了诗人内心的情感,起点是触物,终点在起情,这是感兴最基本而全面的内涵所在。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基于诗歌是诗人个人独特生命的体验和展现这一认知,可以推知诗人们所感或同,所兴或异。
B. 中国古典诗词是诗人内心情态的外化形式,是因自然界的事物变化和人世间的悲欢离合而兴发感动的。
C. “目触而心接,一发于诗”“耳目所及,形之歌咏”都包含了“触物”是以耳目感观直接感知的性质。
D. 如果能够体悟乃至把握由大自然运化规律而形成的物态变化,我们就可以理解诗人的情感波动。
3. 下列诗句中,最能体现“触遇”中“遇”的一项是( )
A.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B.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C.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D.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4. 请结合材料内容,给“感兴论”下一个简要定义。
5. 《红楼梦》第四十八回有“香菱学诗”一段,香菱最终写成了一首众人称赞为“新巧有趣”的咏月诗:“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博得嫦娥应自问,何缘不使永团圆!”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作为读者对此诗感兴欣赏的要点。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成为中国古代诗论家关于诗歌创作理论的出发点”过于绝对。材料一第一段表述为“许多诗论家将感兴论确定为诗歌创作理论的出发点”,并不是所有古代诗论家;“因而”前后强加因果。原文提到的“许多诗论家将感兴论确定为诗歌创作理论的出发点”和“而是揭示了诗歌与其他文体相区别的特殊创作规律”是两个单独的句子,并无因果关系。
B.“‘感物’即是‘感兴’,含义完全相同”错误。由原文“诗学中的‘感物’说是应该包含在‘感兴’之中的”可知,感物只是感兴的一部分。
C.“感兴就是……”以偏概全。由材料一第一段“感兴固然包含着灵感这种审美创造过程中主体所感受到的‘高峰体验’,但这绝非感兴的全部含义”可知。
故选D。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某夜【注】①
丁玲【注】②
“叱——嚓——叱叱,嚓嚓,……”
一团数不清的人影从那有着青色的电灯光的厅子里走向外边的广场去。靴子的声音,鞋子的声音,重重地踏在厚的雪地上。冬夜的狂风,迎着他们的面,用力的抨击过去。
在这里面,一个小身个的年轻的,漂亮而又带点憔悴的男人,像骇着似地一下清醒了。适才所发生的一切,都那末明明白白地摆在当前:那张狡猾的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