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8210字。

  高二学业水平阶段性检测(三)
  语文试题
  2023.4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座位号等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因为修辞是一种话语技术,修辞必然与文学产生密切的联系。作家的创造欲望与文学话语的相对自由提供了巨大的修辞实验空间。文学常常废弃常规语法和标准语汇,通过修辞寻找崭新的话语可能。对于文学来说,修辞是在文类的辖制之下活动。许多诗的修辞无法移到小说之中,戏曲的修辞也不适用于电影。修辞是文类属下的次一级话语层面,并且在这个层面上强烈地显示出文学之为文学的特征。
  中国古代的许多理论家已经察觉到修辞的巨大力量。这导致许多理论家对修辞反感乃至恐惧。概括地说,这种反感源于一个担忧,担忧修辞产生的花言巧语制造出种种虚伪和骗局,这即是所谓的“巧言乱德”。“信言不美,美言不信”——中国古代哲人老子的论断无疑是一个代表性的观点。许多理论家都表示了重质轻文的倾向。的确,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以辞害意”这个词自古以来就是贬义的。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涉及话语主体的道德品格,这与亚里土多德的观点不谋而合。亚里士多德认为,修辞学说服他人的三种重要依据是:理念、人品和情感。除了深刻的理念和强大的情感共鸣,演说者的人品同时决定了他的说辞是否可信。与此相似,中国古代的理论家也曾提出“修辞立其诚”。文辞修饰的意义是确切地表述自己的真实内心,不应该颠倒过来,虚假地为文造情。所以,孔子一方面认为,“言之不文,行而不远”;另一方面又声明“辞达而已矣”。这既是对于修辞意义的肯定,又是对于过分的文辞炫耀持有警觉的态度。事实上,这里提出了一种修辞的尺度——什么是理想的修辞。理想的修辞不是华丽夺目,而是真切自然。因此,苏轼评论孔子这个观点时感叹地说,“辞达而已”是一个相当高的修辞境界。
  但是,正面对待“修辞立其诚”这个观点时,人们不得不进一步对话语主体进行考察。每一个作家均生活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受到相应意识形态的影响。因此,人们必须考察话语主体的构成,这样才可能解释种种修辞的特征——解释这种修辞为什么出现,它与社会文化环境的关系是什么,话语主体试图说服的对象是谁。这时,话语主体的身份与修辞的关系进入了我们的视野。
  (摘编自南帆《文学理论(新读本)•第八章修辞》)
  材料二:
  近来,所谓“跪求体”“哭晕体”在一些网络媒体的标题、正文中频频出现,其浮夸荒诞的文风,令不少读者感到不适。“跪求”“哭晕”本是形容急切心态和忧伤情绪的网言网语,却成为少数网站、微信公号制作标题的“口头禅”。有网友说:“跪求体”“哭晕体”横空出世,配合“惊天一响”“全球震惊”等词语,感觉假得不能再假了。
  1. 下列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各类文学活动中,作家打破常规语法和标准语汇的要求,往往可通过修辞运用找到崭新的话语可能。
  B. 因为修辞能通过语言的修饰与夸张制造出虚伪和骗局,故中国古代理论家对于修辞有反感与恐惧情绪。
  C. 虽然修辞活动是以征服读者为最终目的。可以让文辞表达增添魅力,但也不能偏离坚持真实性的原则。
  D. 新闻信息产品应通过权威的信息、理性的观点、真诚的写作赢得读者,而并非各种对文辞的修饰表达。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根据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只要演说者人品高尚,即使其理念不够深刻,情绪不够饱满,也可以说服人。
  B. 考察话语主体的构成,便可解释某种修辞出现的原因、它与社会文化环境的关系并确定它的交际对象。
  C. “黄河之水天上来”“会须一饮三百杯”等诗句,放弃实事求是的作风,不利于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
  D. 《快看呐!这是我的军装照》等产品迅速“刷屏”“圈粉”,体现了孔子所说的“辞达而已矣”的态度。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修辞立其诚”观点的一项是(   )
  A. 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
  B. 故义虽深,理虽当,词不工者不成文。
  C. 作文不在辞句之工,而在性情之正。
  D.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
  5. 近年来,“太震撼了”“央视刚刚曝光”“有身份证的都赶紧看吧”等用语在微信公众号文章的标题中频频出现。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一现象的认识。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
  B.“因为修辞能通过语言的修饰与夸张制造出虚伪和骗局”错误,原文是“中国古代的许多理论家已经察觉到修辞的巨大力量。这导致许多理论家对修辞反感乃至恐惧。概括地说,这种反感源于一个担忧,担忧修辞产生的花言巧语制造出种种虚伪和骗局”,可见导致其对修辞反感乃至恐惧的原因是“修辞的巨大力量”。或者反感的原因是理论家的担忧,并不是说所有的修饰与夸张都能制造出虚伪和骗局。
  故选B。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从字出发,走向纸与书的密林
  鲍尔吉•原野
  ①瑞安的名字好。遇到好地名,喜欢在口中多念几遍,读出声来——瑞安、瑞安,仿佛这样可以吃透这个名字。如同见到好瓷罐,想趋前敲上几下,俯耳闻听其音才释然。瑞安不光地名好,江名也好——飞云江。我私下想,有好地名的地方,大多有“宝”。
  ②“宝”是你没有,但人家有的东西,是顺着历史一直能捋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