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27600字。
河南省名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①中国有众多名山胜水,形成了独特的山水文明。“山水”不再仅仅指涉“风景”,而是具有了更丰富的内涵。山水与天道、仁德、生活方式密切相关。中国山水文明包含着中国人对宇宙、生命、历史、道德的深刻认知。
②山水体现着道的特性,由山水可观天道。水深大无极,润泽万物,入于无间;而高山仰止,为万民所瞻。中国的山水文明展现了“配对”的思维方式,而非西方式的组合逻辑。“山水”融合了静止与流动、恒常与变化、透明与晦暗、密实和稀疏、整体与部分、阴阳、虚实、高低等两极的概念。
③山水赋德、山水比德、山水兴德也是中国山水文明的特质。《诗经》中有大量描述山水的意象来传达道德教诲,通过展示山水的原貌来喻指人的德行。如《诗经鲁颂泮水》反复提到“思乐泮水”,在泮水中采菜,在泮水边上饮酒,表达对德政的歌颂。
④山水可居可游,首先是对心性的陶染,追求精神愉悦和德行完满的乐游。孔子曾发出“吾与点也”的喟叹:在春之三月,与诸子“浴乎沂,风乎舞零,咏而归”(《论语•先进》)。孔子高度赞赏这种将日常山水化入精神世界的生活方式,在乐游山水中洞彻天道、开阔心志。陶渊明同样在山水田园中获得了精神的超越,自称“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
⑤山水也具有宜居、宜学的性质。人在日常劳作之余,还能仰望天空、俯瞰大地,置身于山水之间体悟宇宙天道未显明的东西。王维描绘的“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渭川田家》)等,都展现了诗意栖居的美好意象。山水亦是人学习的对象,老子曰“道法自然”,庄子言圣人“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庄子•知北游》)。
⑥山水的滋养更容易使人形成和谐、内敛、温厚的心性,建立起稳定的精神秩序。山水文明强调天人合一,更侧重从山水自然静观宇宙的自然秩序和人的自然本性,更关注人的精神世界,力图调和社会与个人。
⑦自然山水能把人的精神视域重新打开,使人神游其间。在这个过度娱乐化的年代,山水自然可作为人精神失序的一种调适。现代商业生活已将释放贪欲合理化,人的欲望的全面释放也改变了人的自然本性,甚至将反自然的快乐合法化,导致人过度追求不必要的乃至非法欲望的满足。人们可以不时重返自然山水,通过山水的滋养、浸润,使自己复原如初,从劳作的艰辛、各种物欲和人造的娱乐中解脱出来。在真实山水中不断陶染,人能恢复自然的苦乐感,形成良好的习性。
(摘编自林志猛《中国山水文明与精神的超越性》)
材料二: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出自《论语•雍也》,孔子用“山”和"水”的形象来比喻智者和仁者之所“乐”,间接地折射智者和仁者本身。“仁”跟“智”是孔子思想里的重要成分,仁是他思想的核心,智则是实现仁的前提,但是终究,孔子把二者和谐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山水中融入中国人对宇宙、生命、历史、道德的深刻认知后,山水具有了更加丰富的内涵。
B. 与西方 组合逻辑不同,中国山水文明展现了“配对”的思维方式,如“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C. 山水可滋养人的心性,建立稳定的精神秩序;在山水间不断陶染,可恢复人的自然苦乐感。
D. 在孔子的思想里,“仁”跟“智”有所不同,但孔子用“乐山”“乐水”把二者和谐统一了起来。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 一项是( )
A. 老子说“上善若水”,孔子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他们都肯定了山水文明对人生活的积极影响。
B. 古人不仅有对水的深刻认识和理解,用它来阐述自己的观点;还有善于利用水的智慧,趋利避害。
C. 仁者之所以乐山,是因为山滋生草木,养育生灵,蕴藏丰富宝藏,奉献无尽资源,符合仁者的胸怀。
D. 两则材料都着眼于中国山水文明的内涵,都使用了引用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
3. 下列选项,没有展现中国山水文明的一项是( )
A. 才情者,人心之山水;山水者,天地之才情。——李渔
B.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曹操
C.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
D.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欧阳修
4. 下面这段文字是从材料一中抽出来的,若将其还原,应置于哪两个段落之间?
山水文明关乎人的生活方式。居游于山水之间,人可以获得精神愉悦,可以获得更多人生智慧;人与山水在生活的精神层面相遇,此相遇过程最终使山水展现为对生命和最好生活方式的启示,使人在山水世界内部完成精神超越,让生命无限敞开。
5. 中国山水文明有哪些特质?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如‘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错误,这并不是“配对”思维方式的展现。由材料一第二段“中国的山水文明展现了‘配对’的思维方式,而非西方式的组合逻辑。‘山水’融合了静止与流动、恒常与变化、透明与晦暗、密实和稀疏、整体与部分、阴阳、虚实、高低等两极的概念”看,“配对”针对的是相反相对的两极概念,而“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只是说山。
故选B。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而的文字,完成小题。
草堂岁月里的杜甫
冯至
上元元年(760)开春,杜甫在亲友的帮助下,开始筹划建造草堂,地址选在城郭西郊的浣花溪畔,这里环境清幽,尘事不杂,杜甫十分满意,作《卜居》诗以唱心中之乐,反映出作者久经动荡得以安宁之后的恬静安适的心境。杜甫有一位表弟此时在成都府任司马,听说杜甫要在西郊建造草堂,便走过来看他,还送了些钱。杜甫十分感激,作诗酬谢。关于草堂的建造过程,杜甫无诗记录,我们所见到的是他忙着写诗向各地友人索求各种树苗以美化草堂环境。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