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题,约8670字,答案扫描。
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大家小书”,是一个很俏皮的名称。此所谓“大家”,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书的作者是大家;二、书是写给大家看的,是大家的读物。所谓“小书”者,只是就其篇幅而言,篇幅显得小一些罢了。若论学术性则不但不轻,有些倒是相当重。其实,篇幅大小也是相对的,一部书十万字,在今天的印刷条件下,似乎算小书,若在老子、孔子的时代,又何尝就小呢?
编辑这套丛书,有一个用意就是节省读者的时间,让读者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较多的知识。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要学的东西太多了。补习,遂成为经常的需要。如果不善于补习,东抓一把,西抓一把,今天补这,明天补那,效果未必很好。如果把读书当成吃补药,还会失去读书时应有的那份从容和快乐。这套丛书每本的篇幅都小,读者即使细细地阅读慢慢地体味,也花不了多少时间,可以充分享受读书的乐趣。如果把它们当成补药来吃也行,剂量小,吃起来方便,消化起来也容易。
我们还有一个用意,就是想做一点文化积累的工作。把那些经过时间考验的,读者认同的著作,搜集到一起印刷出版,使之不至于泯没。有些书曾经畅销一时,但现在已经不容易得到;有些书当时或许没有引起很多人注意,但时间证明它们价值不菲。这两类书都需要挖掘出来,让它们重现光芒。科技类的图书偏重实用,一过时就不会有太多读者了,除了研究科技史的人还要用到。人文科学则不然,有许多书是常读常新的。然而,这套丛书也不都是旧书的重版,我们也想请一些著名的学者新写一些学术性和普及性兼备的小书,以满足读者日益增长的需求。
“大家小书”的开本不大,读者可以揣进衣兜里,随时随地掏出来读上几页。在路边等人的时候、在排队买戏票的时候,在车上、在公园里,都可以读。这样的读者多了,会为社会增添一些文化的色彩和学习的气氛,岂不是一件好事吗?
(摘编自袁行需《<大家小书>序言》)
材料二:
每有青年问我以攻治词学的途径,辄要求其先熟读、读懂一定数量的历代词家的名作,向其推荐几部书。今欣悉嘉莹教授大作《名篇词例选说》即将问世,喜见我所推荐的治词基本读物有了重要的补充,使此书目由九部增为十部,可称十全十美了。
说诗固已难,说词则尤难。嘉莹教授说词,着重传达词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书”是就篇幅而言,而且是就今天的印刷条件和方便携带与阅读而言的,若是放在孔子时代,这些小书的篇幅一点也不算小。
B.科技类图书时效性较强,过时则无人问津,而这套人文类“大家小书”虽然都是挖掘过往出版的著作,但肯定会让读者常读常新。
C.说词者应该有敏锐的感受力和丰富的生命体验,如此才能探触词人之心,得其微旨,再传达给读者,使其得到生生不已的感动。
D.叶嘉莹教授长于说词,《名篇词例选说》即是其说词作品选集,材料二是陈邦炎为此书所作的书序,此书又收入“大家小书”丛书。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作品价值之有无,并不看当时是否畅销,唯一的评判标准为是否经得起时间的淘洗。
B.材料二中加点词语“质素”的意思是特征;“远绍旁搜”中“绍”的意思是继承。
C.凡评说诗词者,如果不亲自创作诗词,纵有高深的理论研究,也说不好诗词。
D.就像这套“大家小书”丛书一样,凡好的著作一定是学术性和普及性兼具的。
3.不可作为材料二中画横线的句子“我一向还认为,诗词的理论研究应与诗词的创作实践两相结合”这个主张的例证的一项是(3分)( )
A.叶嘉莹在论及韦庄词时,曾写过一首绝句:“谁家陌上堪相许,从嫁甘拼一世休。终古挚情能似此,楚骚九死谊相侔。
B.清代文学家赵翼写过一首《论诗》:“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C.杜甫曾经写过《戏为六绝句》,其二云: “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D.相传《诗经》为孔子所编订,对于这部经典,孔子如此评价:“《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4.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叶嘉莹说词很成功的原因有哪些?(4分)
5.书店或出版方要给“大家小书”丛书拟一段推介语,你觉得它的哪些特点应该被着重介绍?(4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写给上帝的报告
于德北
我闻到了一股甜丝丝的气息,仿佛一只熟透的苹果在我身边放了太久的时间,但是,我知道我的身边没有苹果,有的只是死神的脚步迫近的声音。他来了,不是在梦里,而是在真实的生活里。在梦里,我们有过多次交锋,他不止一次告诫我,我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