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680字。
2022-2023学年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开元中学七年级(下)期中语文试卷
一、积累??运用(23分)
1.(9分)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题目。
文章、书画有风格,有意境,有韵味,即气韵。光未然创作的《黄河颂》,气势澎湃、铿锵有力;陆定一的《老山界》及魏巍的《① 》,生动细腻、饱含真情,是其韵;② (人名)的《老王》,于困厄中自省的愧怍,是其韵,于门kǎn ( ) 高低中见尊严
人的神采和风度也可称之“韵”,即神韵。邓稼先的A (很少有人知道)与奥本海默的 B (锐气和才华全部显露出来,多比喻人有傲气,爱表现)是其韵;闻一多先生的锲(qì qiè)而不舍、慷kǎi ( )淋漓、气冲斗(dǒu dòu)牛,是其韵;鲁迅先生对人民的鞠躬尽cuì( )( )痛绝,是其韵……
气韵、神韵,是自我与他者的感知、理解、想象再造力的合成。均在一念之间,却自成风格体系。
(1)(2分)在文段①②两处,填上合适的内容。
①
②
(2)(2分)请根据释义,在文段A、B两处,填上恰当的成语。
A.
B.
(3)(5分)根据拼音填写汉字,选出加点字正确的读音。
①门kǎn
②慷kǎi 淋漓
③深wù 痛绝
④锲 ( qì qiè)而不舍
⑤气冲斗 (dǒu dòu)牛
2.(8分)在下面文字画线处,填入诗文名句。
中华文化精深广博,晋代陆杌《文赋》中曾言“收百世之阙文,采千载之遗韵”。“士别三日,① ”,表示学习进步一日千里;“② ,寒光照铁衣”,展现战场环境艰苦恶劣;“我亦无他,③ ”,揭示道理,熟记于心。
诗歌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字里行间透出世间百味:我们能从“④ ,明月来相照”中,感受王维隐居生活的惬意美好;能从“⑤ ,⑥ (《春夜洛城闻笛》)”和“故园东望路漫漫,⑦ ”中,感知李白、岑参漂泊在外的无尽乡思;还能从“杨花榆英无才思,⑧ ”中,感悟草木对春将逝去的留恋之情。
3.(3分)班级将于本周五(4月21日)下午三点在班内举办宋词朗诵会,下面是小开同学写给语文老师的一封邀请函,请找出来并加以修改。
邀请函
尊敬的袁老师:
您好!
我们班将于本周五(4月21日)在班内举办宋词朗诵会,特邀请您参加。请您务必按时到会
七(2)班班委会
2023年4月18日
4.(3分)在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提及“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此处的“韵”意为“情趣”。而在《现代汉语规范词词典》中,意为“风雅、风流”,如“韵事”。请综合上述三个任务中“韵”的意思,并作简析。
二、阅读理解(57分)
5.(16分)品茗、插花、美食等这些都是宋人雅致生活的一部分,源远至今。民以食为天,请阅读散文《母亲的食物》,完成问题。
母亲的食物
赵瑜
母亲曾经在海口生活数月,不论我请她吃当地何种食物,她都是拒绝的,都有一个远大于食物本身的故事。
母亲所做的食物,大都和时间、力气有关。母亲几乎是一个村庄的代表,我记忆中的村庄里,属于母亲的空间极小——院落、田野、菜地。这空间宽阔又狭窄,方圆几里地盛放了母亲的半生。母亲在40岁之前几乎没有离开过我出生的村庄。所以,一说起母亲,我就会想到我出生的院子、村庄,就是母亲日常生活的全部内容。
年幼时我就知道,村子里许多孩子的母亲做的食物比我母亲做的食物好吃。我的母亲不会做很多花样翻新的菜肴。然而,母亲做的蒸馍,对我来说食物启蒙。
从种麦子开始,一直到麦子收割,母亲全程参与了麦子的生长过程。她珍惜每一粒麦子,她会用一种规格极细的筛子再次对面粉进行细筛。这样,粗的面粉被做成一种馍馍;而细筛白面馍,是专门给爷爷吃的。
食物的匮乏,让面粉也有了身份的差异。那时的乡村,强调长幼有序,麦子不再紧缺,我们这些小孩子渐渐也能吃到细面馒头了。以后的时间里,我都会将母亲手工做的馒头作为参照。母亲做的馒头,成为一个地址、一个标签。
母亲的食物是众多颜色中最清晰的白色,馒头的白、面条的白及米粥的白。母亲的食物,是众多河流中最宽阔的那条,是一年四季中最为舒适的秋天,是我不论走多远都洗不掉的黄河的底色。母亲的食物,更像关于爱的碑刻,一刀一刀地刻在我的味蕾上,是汉隶,也可能是酒醉后的一纸行草,都能在瞬间接到食物的信息。
作为一个中年人,在外面漂泊多年,饮食习惯早已经改变。然而,我们被时光遣返,回到多年以前,成为一个陈旧的自己。
母亲,有多么具体,便有多么抽象。在城市生活多年,我已经成为一个说普通话的人。然而,一旦回到县城,我就立即又开始使用方言。那些字词,像一道道食物,既养育了我它是我成为我自己的一个起点,没有这个起点,我将成为另外的人。
母亲的食物,是一个文化意义上的比喻,它和温饱有关,自然而然地开始喜欢朴素简单的东西。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