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题,约12100字。
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十月阶段性学业水平调研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5题。
材料一:
沉郁,指深沉蕴藉、凝重悲抑的艺术风格。它既指表现在作品中的深刻、透辟的思致,也指创作过程中的深思熟虑。内向、深沉的个性气质易出沉郁之作,广博的学识能成沉郁之作,穷困波折的人生经历易生沉郁的情怀,发为沉郁的文字。
“沉郁”见于文学理论著作,始于钟嵘的《诗品•序》。他赞誉倡导诗歌的梁武帝“资生知之上才,体沉郁之幽思,文丽日月,赏究天人”。钟嵘倡导内容充实、富于深意的诗作,在品第具体作品时,诗意系于现实风云的深沉凝重是钟嵘的重要尺度。在汉末文人五言诗中,深沉悲切的思想情绪就已成为创作的重要依据。在建安诗中,这种思想情绪成为主要内容,并注入慷慨之气,艺术上也更为成熟。可以说,“汉魏风骨”的时代是“沉郁”成为一种重要诗歌风格的时代。也正是从这个时代始,这种“沉郁”——对社会、历史、人生的深重情思在诗中的含蓄表露,成为中国文人诗的一个显要特点和传统,也成为诗歌评估的一个标准。
“沉郁”作为杜甫创作风格的突出特征,体现在以沉著蕴藉的艺术手法表达博大深厚的内心情志。杜诗“转益多师”,富于变化,但“沉郁”始终是主导风格。《杜诗镜铨》(卷三)指出杜诗的“沉郁顿挫”与充满时代、生命之慨的“汉魏风骨”有精神上的联系,又有艺术上的超越。严羽《沧浪诗话诗评》始标“沉郁”为杜诗的基本艺术特征:“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
(摘自王南《“沉郁顿挫”论》)
材料二:
对于“沉郁”的内涵所指,人们一般认为是杜诗的思想感情之深沉郁结,这种理解不无道理。杜甫是先秦儒学的虔诚信奉者,他在诗中所执著表现的先秦儒家的思想精神,诸如忧患精神、人本精神、乐道精神、笃行精神等等,必定会使他的诗歌具有深厚沉雄的性质;加上身经战乱,残破的山河、凋敝的民生与大唐盛世构成了强烈的对比,而诗人又拒绝认可这种现实,坚信盛世的复兴,于是,爱国主义、民族意识以及民胞物与的伟大情怀,又构成了战乱诗篇的主旋律,这些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沉郁”一词最早见于钟嵘的文学理论著作《诗品》,被用来评价艺术风格。
B. “沉郁”文风起源于汉末文人五言诗,成熟于建安诗作,并成为诗歌评估的标准。
C. 杜甫惯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刻画壮大之景,意在其中寄寓自己的身世之感。
D. 杜诗中所表现出来的高大的抒情形象,与诗人善用的艺术手法是分不开的。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两则材料都认为,要形成“沉郁”文风,诗人个性、学识与阅历等因素缺一不可。
B. 在王南看来,杜甫“沉郁”诗风既有对前人艺术精神的继承,又有所发展与创新。
C. 材料二从艺术形式层面阐释“沉郁顿挫”的内涵,主要采用举例与对比的方法。
D. 杜甫前代文人作品中的“百年”之叹,更多指向对他们个体生命的自怜自惜。
3 .下列选项,最不符合材料一所述的“沉郁”风格的一项是(3分)
A .悠悠委薄俗,郁郁回刚肠。(杜甫《入衡州》)
B .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杜甫《赠卫八处士》)
C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D .此身饮罢无归处,独立苍茫自咏诗。(杜甫《乐游园歌》)
4. 两则材料都论述了杜甫的“沉郁”诗风内涵,请概述其异同点。(4分)
5. 如欲从“沉郁”的角度为杜甫的《登高》写一篇评论,请结合材料,列出评论要点。(4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6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11题。
材料一:
过去100年来,中国学者关于中国社会的组织方式与“民情”的探讨,一般都是在中西比较的语境下进行的,得出了一些结论:西方人重公德,中国人重私德;西方奉行普遍主义原则,中国奉行特殊主义原则,等等。梁漱溟对公德和私德做了如下界定:“对于社会的道德,就是公德,……这人对那人的道德,就是私德。”
费孝通也是在中西文化对比的基础上指出,“差序格局”作为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组织方式,表现出若干相互矛盾的特点。一是各种社会群体以成员间的情感、血缘或者地缘等所谓的“情感取向”,而非价值中立取向的权利和义务关系构筑起来,难以形成“超乎私人关系的道德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