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500字。
《赤壁赋》《登泰山记》
【学习目标】
1.赏析散文景情理交融的艺术。
2.体会苏轼脱俗超凡的境界。
【学习准备】
1.借助学习任务单,完成基础预习。
2.了解视频脚本写作的基本格式和写作要求。
3.课前讨论制定朗诵评价量表。
【学习进程】
一、导入
“情以物迁,辞以情发。一叶且或迎意,虫声有足引心。”一叶一虫、一江一月都触发苏东坡的情致。一江秋水,一轮明月,一叶扁舟,都镌刻上了情景理的印记,携我们走进缥缈的水上世界,进入旷达的人生境界。
二、情境任务
本节课我们来学习《赤壁赋》,并撰写“经典中的自然——泛舟游江”视频脚本。
(一)学习任务一:我为视频选画面
学习活动1:选择适合作为拍摄画面的语句,进行朗读展示,领会散文的韵味。
过渡语:散文之美在语言,注意从视觉、听觉与情感、思维等角度全方位投入,并在这个旅程中,寻找可作为拍摄画面的语句。
评价量表
评价维度 具体表现 评价等级
★★★★★ ★★★★ ★★★ ★★
仪态 端正大方,举止自然
字音 熟练正确,清晰标准
节奏 协调有致,富有韵味
效果 情感真挚,有感染力
评价要点:点评学生是否能够进入作品的语境中,饱含感情地朗读课文。
小结过渡:散文之美在情思,《赤壁赋》中对情、景、理的描绘达到了天人合一的绝妙契合境界,于是一幅缥缈江边、好友对酌的美景尽数展现在眼前。品美文需要一双慧眼,用敏锐的眼光捕捉到景物的美感、情感的抒发,以及哲理的阐述。
学习活动2:根据自己选取的画面,结合朗读后的体会,概括语句中的景物特点、情感特征、哲理之思,为视频设置分镜头画面。
预设:
语句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景物特点 静谧、旷远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情感特征 哀婉、悲怨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哲理之思 辩证地看待变与不变的关系,体会物我无尽。
评价要点:是否能够借助朗读后的直观印象与内心感悟,分别梳理语句的景物特点、情感特征、哲理之思,体会散文描写的艺术,并用精炼的语言概括画面。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