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3770字。
2.2《红烛 》同步练习
一、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弦诵幸未绝
——诗歌折射的西南联大岁月
张曼菱
西南联大初到云南时,文、理、法学院设在蒙自。
正是南湖荷花盛开时,陈寅恪与吴宓一起散步。陈说:“像北平。”吴说:“像西湖。”陈寅恪写诗作二首,以此一首为最著名。
《南湖即景》
(一九三八年六月作于蒙自)
风物居然似旧京,荷花海子忆升平。
桥边鬓影还明灭,楼外歌声杂醉醒。
南渡自应思往事,北归端恐待来生。
黄河难塞黄金尽,日暮人间几万程。
诗中用了“南渡”这个典故。自古北方是中华民族文化重心。历史上,凡“南渡”,就意味着丢弃北方的山河,很难再回去。
由于这首史家之诗,“南渡”与“北归”成为诠释学人们迁徙轨迹的两个时段标记。这首诗也使得蒙自边城的南湖进入了史家的眼光中。
文科的教授们都住在湖畔的歌胪士法式洋行里。有时年轻的教员们归来大声喧哗,独居的陈寅恪就会用手杖敲击楼板,于是人们肃然。这位半盲的学者,他的遭遇与心境,已经成为国恨家仇的象征。他是西南联大的“灵魂级”的人物。
“无名安市隐 有业利群生”,这副对联,任继愈先生对我讲过,是吴宓题赠蒙自街头一位卖粥人的。任先生说:“也没有装裱,就是一张白纸贴在墙上,去吃粥的人们都能看到。”它显示了西南联大学人与当地人的友善关系,学者对民间文化的同情与尊重。
蒙自有一个周家大院,主人时常请教授们吃饭。内中的女眷楼也变成女生宿舍。吴宓命名为“听风楼”,说在那里可以听到女生的京腔,是一种安慰。可见吴宓比陈寅恪心态更加平和,与外界的联系也多。
郑敏,哲学系女生,与穆旦同为“九叶诗人"。她的父兄们都擅长吟诗,吟的是那种清淡平和的士大夫的闲品。但她那一代青年学子意识到,诗歌不再是休闲小品,诗歌也要承载鲜血、历史和一些沉重的东西:
终于像种子,
在成熟时,
必须脱离母体,
我们被轻轻弹入四周的泥土。
当每一个嫩芽,在黑暗中挣扎着生长,
你是那唯一射在
我们记忆里的太阳。
那年在未名湖畔采访政治学家赵宝煦。他说,自己年轻时
1.文中“沉重的东西”具体指什么,请结合相关诗句加以分析。
2.从内容上看,文中提到吴宓的对联、赵宝煦与邓稼先的回忆有什么作用?
3.简析文章结尾画横线两段话在文中的作用。
4.标题“弦诵幸未绝”有多重意蕴,试简要分析。
二、选择题
5.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闻一多湖北浠水人,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他创作的爱国诗篇《七子之歌》,在20世纪末澳门回归祖国时唱响中华大地。
B.《红烛》写于1923年,是同名诗集《红烛》的序诗,《死水》是诗人的第一部诗集。
C.臧克家,诗人,以一篇《老马》成名,被誉为“农民诗人”“泥土诗人”,曾受教于闻一多。
D.闻一多热心于新诗的创新与理论研究,积极倡导新格律诗,提出“三美”主张,对徐志摩的诗歌创作都产生深远影响。
6.选出下列加点字注音没有错误的一项( )
A.偌大(ruò) 慰藉(jiè) 黏合(niān)
B.僻静(pì) 贫瘠(jí) 悲怆(chuāng)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