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2题,约198230字。

  河南省安阳市滑县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回答选择题时,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农耕时代,随着生产力的提高,粮食除了满足人们日常饮食需要,已经有了富余。人们在“果酒”的基础上,开始用谷物酿酒。黍和稻等糯性较高的原料,经过蒸煮,加曲发酵,最后压榨酿造的谷物酒呈黄色,看上去较为浑浊,通常没有经过过滤和沉淀,里面存留部分酒渣,因此被称为“黄酒”或“浊酒”。
  浊酒的酿造工艺简单,相对寡味,一般百姓家庭即可酿造,陆游诗有“农家腊酒”,即浊酒。与“浊酒”相对应的则是“清酒”,它选用小米、玉米等黏性小的粮食酿制、蒸馏而成,酒精浓度高、糖分少、色泽相对清透,饮用时无须过滤。酿造清酒的工艺复杂,清酒醇香甘洌,价格不菲,在古代通常为贵族享用。
  在甲骨文中就有了“酒”的记载,《周礼》则是较早记录“浊酒”的典籍,《周礼》将酒分为“五齐三酒”,其中的“五齐”是相对于清酒而言的“浊酒”。酒最早用来祭祀,随着时代的发展,更多的文化意义附着其上,最后形成一种酒文化。众多文人参与到酒文化的构建和推介过程,其中,浊酒作为一种意象,比起清酒更代表一种大众趣味和平民气质。
  最早让“浊酒”一词为人们所重视并不断引用的,应该是陶渊明。陶渊明一生嗜酒,在诗文中多次提到“浊酒”,如“何以称我情,浊酒且自陶”(《己酉岁九月九日》)。在陶渊明的诗文中,“浊酒”体现了他安贫乐道的精神追求。
  唐代以后,“酒”的意象更加频繁地进入诗文之中,渐渐成为一种表达个人情绪的独特依托。诗人更喜欢写“浊酒”,以此来表达经历困境后孤苦郁闷的情绪。比如白居易在《快活》中写道:“可惜莺啼花落处,一壶浊酒送残春。”苏轼在《正月二十日往岐亭郡人潘古郭三人送余于女王城东禅庄院》中写道:“数亩荒园留我住,半瓶浊酒待君温。”陆游更是在诸多诗词中运用“浊酒”的意象来表达自己心中的感情,他在《杂感》中写道:“一杯浊酒即醺然,自笑闲愁七十年。”后人将杨慎的《临江仙》添加在《三国演义》的开头,其中“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表达了一种经历世事沧桑后的豁达。李叔同在《送别》一词中,用“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表达了对友人依依不舍的情绪,“浊酒”与“别梦寒”共同营造了一种孤寂的氛围。
  清酒和浊酒都可以表达个人情绪,但浊酒被赋予了一层沧桑的意味,这份沧桑遒劲的厚重,传达了诗人忧国忧民之思。杜甫的“潦倒新停浊酒杯”和范仲淹的“浊酒一杯家万里”,就是最典型的例子。“浊酒”与杜甫“诗史”的定位,和他悲天悯人的思想与忧世伤生的心绪正相匹配。在范仲淹的诗词中,虽然只有一句“浊酒一杯家万里”出名,但它名气很大,而且与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相得益彰。
  杜甫与范伸淹的诗词基本奠定了诗人通过“浊酒”表达家国情怀的传统。这一传统在后世得到继承。清末梁启超有《二十世纪太平洋歌》:“满船沉睡我徬徨,浊酒一斗神飞扬”,表达了作者对国家的拳拳之心。近代秋瑾在其《黄海舟中日人索句并见日俄战争地图》中写道:“浊酒不销忧国泪,救时应仗出群才”,表达的则是她希冀各位有志之士群策群力救国图存的家国情怀。
  (摘编自陈勋  王洁群《诗文中的“浊酒”意象》)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们开始用粮食酿酒,因为粮食吃不完,有了富裕。这和古代生产力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关系。
  B. 经过蒸馏和过滤的酒比较清,所以叫清酒;反之,不经过蒸馏和过滤的酒比较浑浊,称为浊酒。
  C. 白居易的诗歌虽然叫《快活》,但诗句“可惜莺啼花落处,一壶浊酒送残春”却无快活的情感。
  D. 范仲淹的“浊酒一杯家万里”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都表现了他的家国情怀。
  2. 下列不能作为用浊酒“表达经历困境后孤苦郁闷的情绪”的论据的一项是(   )
  A. 陶渊明:虽无挥金事,浊酒聊可恃。(《饮酒•十九》)
  B. 杜甫: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登高》)
  C. 赵蕃:一杯浊酒慰飘零,百首新诗见典型。(《送王汝之江西二首》
  D. 陆游:感慨却愁伤壮志,倒瓶浊酒洗余悲。(《猎罢夜饮示独孤生》)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清酒和浊酒都可以表达诗人的情绪,但浊酒因为被人们赋予的文化内涵而被更多文人写进诗文。
  B. 中国古代诗文中酒的意象是中国酒文化的一部分。古诗词中“酒”的意象指的就是浊酒。
  C. “浊酒”早已有之,只是因为陶渊明在诗里面多次使用,它才作为意象出现在后代的诗中。
  D. 文人对酒文化的构建和推介,就是把“酒”这一意象反复地写进诗文,来表达个人的某种情绪。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经过蒸馏和过滤的酒比较清”说法有误。根据原文“它……酒精浓度高、糖分少、色泽相对清透,饮用时无须过滤”可知,清酒无须过滤。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顺天应时是中国传统社会基本的行事准则,彰显着深厚的文化精神。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人们发现时间运行的周期性和有序性与风霜雨雪、植物荣枯、动物蛰伏之间的关系,并准确地意识到,只有根据时间的有序变化采取相应的行动,才能获得更好的结果。于是,人事、家事乃至国事被统一安排到一个井然有序且严丝合缝的时间秩序之中。
  可以这样说,四时礼仪是中国人在遵循自然规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