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2900字。
22、记承天寺夜游
一、整体感知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时期。文章仅80余字,却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艺术世界,传达了作者微妙的心境。
二、字词积累
1、生字
无与乐(lè)者       遂(suì)      藻(zǎo)荇(xìng)
2、一词多义
3、古今异义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但,古义:只,仅。  今义:但是,表转折。)
三、篇章透视
  1、层次结构:全文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交代了时间、地点和夜游原因。
第二部分:描绘了庭中月光的澄澈。
第三部分:惋惜无人赏月,抒发了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
  2、中心思想:短文描绘了在承天寺夜游所见的月下美景,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
  3、写作特色:(1)层次分明。(2)行文流畅。(3)叙事简洁。(4)写景别致。(5)写情自然。
四、句段赏析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积水空明”写月光的清澈透明,“藻、荇交横”写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2、赏读课文第一段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时值冬初,寒意寂寥,正“解衣欲睡”之时,月色悄然入户,于是作者“欣然起行”。“欣然”写其兴奋喜悦之情。“念无与为乐者”,“念”由“行”转化而来,写出心理活动的变化过程,文情也显得跌宕起伏。
五、难点突破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寥寥数笔,摄取了一个生活片断。叙事简净,写景如绘,而抒情即寓于叙事、写景之中。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一点:“闲”。入“夜”即“解衣欲睡”,“闲”;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闲”;与张怀民“步于中庭”,连“竹柏影”都看得那么仔细,那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