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题,约16900字。
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籍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1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4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中国现代社会的变迁,主要还是由社会和技术要素引起的,“处境”一词似乎可以包括这意思。
对于变迁的概念,我也想作一注脚。变迁是一个替易或发展的过程,从一种状态变成另一种状态。若要描写这过程,方便的是比较这两种状态的差别。但这是须在后起的局面多少已成形的时候才能有此方便。中国社会未来一定会变成什么样子,现在还没有人敢说,所以我只能先说明传统的方式。传统的方式不但有记载可按,而且有现实的生活可查。关于新兴的方式则除了可以观察者外,只能参考所采取的新的要素在其他社会里所引起的变迁了,我并不愿承认中国从西洋传入了新工具必然会变成和西洋社会相同的生活方式。我不过是借镜西洋指出这可能的趋向。
中国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简单的说法是农业文化和工业文化的替易。这个说法固然需要更精细的解释,不能单从字面上做文章,但是大体上指出了中国是在逐渐脱离原有孕育于农业处境的生活方式,进入从工业革命之后在西洋所发生的那一种方式。让我以这一句笼统的说法为出发点,进而说明农业处境的特性和在这处境里所发生的价值观念和社会结构。
中国传统处境的特性之一是“匮乏经济”,正和工业处境的“丰裕经济”相对照。我所说的匮乏和丰裕,并不单指生活程度的高下,而是偏重于经济结构的本质。匮乏经济不但是生活程度低,而且没有发展的机会,物质基础被限制了;丰裕是指不断的累积和扩展,机会多,事业众。这两种经济所养成的基本态度是不同的,价值体系也是不同的。匮乏经济主要的态度是“知足”,知足是欲望的自限。丰裕经济所维持的精神是“无餍求得”。关于西洋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无餍求得”精神的关系,我不必在这里详述。我在这里想用同样方法来分析的是匮乏经济和知足观念的关系。
传统匮乏经济的形成有着许多条件。首先,中国是个农业国家。中国人民的生活多少是直接用人力取给于土地的。土地经济中的报酬递减原则限制了中国资源的供给。其次,我们可耕地的面积受着地理的限制。北方有着戈壁的沙漠,而且日渐南移,黄沙覆盖了农业发祥地的黄河平原。西方有着高山。东方和南方是海洋,农夫们缺乏航海的冒险性。中华腹地,年复一年地滋长着人口,可耕的可说都耕了。悠久的历史固然是我们的骄傲,但这骄傲并不该迷眩了我们为此所担负的代价。这个旧世界是一个匮乏的世界,多的是人,少的是资源。
马尔萨斯的人口论似乎适合于中国的情势了。但是我却常觉得并不够解释为什么中国人口会这样多,使他们生活程度不能不降得这样低。人究竟不是普通的动物,依着生物原性去增加他们后裔的。中国人口的庞大实在是农业经济所造成的,在利用人力和简单的工具去经营农业的时代,这也许是不能避免的现象。农作活动是富于季候性的。在农忙时节,很短的时间中,必须做完某项工作,不能提早,也不能延迟。若是要保证在农忙时节不缺乏劳力,在每一个区域之内,必须储备着大量人口,农忙一过,农田上用不着这些劳力了,但是这批人口还得养着。生产是季候性的,消费却是终年的事。农田不但得报酬所费的劳力本身,而且还要担负培养和储备这些劳力的费用。农业和工业性质的不同也分出了担负的轻重,表现出来的是人多资源少的现象。
我这种分析并不想把价值观念只视作客观经济处境的心理反映。观念是文化中不能分的一部分,是一种帮助社会位育处境的力量。在资源有限的匮乏经济里有不知足不安分的人,而且对于物质享受的爱好,本是人性之常,但是这种精神并不能使人在这处境中获得满足,于是有知足安分的观念发生了。这观念把人安定在这种处境里。我并不是在批评这种观念,我不过想了解这观念。
从这个角度去看传统的儒家思想,可以帮助我们对它的领会。我常觉得我们这位“万世师表”所企图的是规划出一个社会结构,在这结构中有着各种身份(君臣父子之类),每个人在某种身份中应当怎样想,怎样做。社会结构本是人造的,人造的东西都可以是一种艺术。社会也可以是一种艺术。身份安排定当,大家安分地生活下去,人生的兴趣就在其中——“吾与点也”。人生的鹄的若在“游于艺”的话,我们似乎必须有一套社会结构。这结构的创立固然需要合于艺术的原则,大同之境,而人也需要安分的精神。这精神就是“礼”,我很想翻译成英国人民所熟习的sportsmanship。Sportsmanship是承认自己所处的地位,自动地服从于这地位的应有的行为,也就是“克己”。在北平街上,有些门上还可以看到“知足常乐”四字。快乐是人生的至境,知足是达到境界的手段。
我并不知道传统社会中的中国人是否快乐,但是知足的态度使他们并不能欣赏进步的价值,尤其是一种不说明目的地的“进步”。唯一对于技术有兴趣的是墨家,在中国思想上所占的地位远不如儒家,这也可以说明在一个劳力充斥的农业处境中去讲节省劳力的技术,是件劳而无功的事。我在这里并不能对中国传统思想多作介绍,我想指出的是知足、安分、克己这一套价值观念与传统的匮乏经济是相配合的,共同维持着这个技术停顿、社会静止的局面。
(摘编自费孝通《中国社会变迁中的文化结症》,有删改)
文本二:
孔子很重视服礼的主动性,在下面一段话里说得很清楚。“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礼治从表面看去,好像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其实自动的说法是不确切的,只是主动地服于成规罢了。孔子一再的用“克”字,用“约”字来形容礼的养成,可见礼治并不是离开社会,由于本能或天意所构成的秩序了。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礼治秩序》,有删改)
1. 下列关于文本一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现代社会的变迁,大体而言是用现代西方工业处境生活方式代替传统农业处境生活方式的过程。
B. 在中国传统处境中,虽然生活水平低下,缺少发展的机会,发展希望渺茫,但人们却能知足。
C. 农业社会中,生产力落后,有大量劳力才能不误农时,这是导致中国人多资源少的根本原因。
D. 不安分不知足,追求物质享受,乃人之常情,但资源有限的匮乏经济中,这种愿望却没法得到满足。
2. 根据文本一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将中国传统处境与工业处境的特性作对比,作者侧重分析了前者“匮乏经济”的本质特征。
B. 作者主要从学术上客观分析了中国人知足安分的传统观念,而涉及情感的成分则比较少。
C. 作者认为,我们可以描述和说明中国传统社会的样子,但不能预测中国社会未来的样子。
D. 通过儒墨比较与现实考察,作者认为中国传统社会局面由匮乏经济和其滋生观念共同维持。
3. 下列各项,能作为论据证明文本一主要观点的一项是( )
A. 孔子对于生产技术是没有兴趣的,他只是一个在农业社会里不甚懂农事的人。
B. 孔子视稼穑为“小人”之事,而孟子也认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C. 庄子主张限制欲望、让人知足,认为以“有限”去追求“无限”,无聊且危险。
D. 商鞅提出“禁游宦之民而显耕战之士”,对耕战之士必须按“任其力不任其德”。
4. 中国传统社会中的“礼”是如何形成的?请根据两则文本的内容,作简要说明。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
B.“但人们却能知足”错,根据原文第七段内容可知,在传统处境中有不知足不安分的人。
C.“这导致”强加因果,“生产力落后”和“中国出现人多资源少的现象”之间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
D.根据原文内容可知,此处讲的是“知足安分”观念产生的背景,并不是说“追求物质享受”的想法无法得到满足。
故选A。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劈 破 玉(有删节)
张一弓
一九四一年十二月,父亲所在的H大学流亡到了豫西一个名叫潭头的村寨。我家住进了紧靠寨门的一个农家小院。夜深人静时,我经常听到父亲低语:“劈破玉,劈破玉……”
父亲着魔了,定要寻到劈破玉。每当学校放假,他都要挎着一把雨伞,手执一根手杖——农民说那是可以防鬼驱虫的“降魔杖”,冒着山野上的风雪或是顶着晴空的骄阳,翻山越岭、风餐露宿。
父亲一次次地空手而归,却一次次地带回了使家人一惊一乍的故事。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