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题,约16970字。
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月考语文试题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们对于自信文化内涵的理解,需要做一种完整的思考。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的出发,
去阐释和传播自信的文化,进而被异文化认同而获得他信,通过交流和交融取得互信,最终实现共
信,这是一种思想关系,更是一种人类文明形成和发展的真实过程。就中国文学来说,文化自信是
基础,是文学之根,离开这个根基不仅会使中国文学失去自己的特色,也会失去融入世界文学的价
值。但是,仅有根而没有枝叶和花朵,是不能结出果实的。文学的文化自信应包含个人的、族群的
和人类的文化自信,除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外,人类文化和中国现代文化元素也是构成文化互信和共
信的基础。表现人性、人类意识也是实现世界性的文学境界的重要内容和必要途径。
从人类文明的发展历史来看,人性即使不是相同的也是相通的,人类对相似的生存环境的应对,
产生了相似的文化,这是一种文明原点的共同性,也成为后来人类文化发展中存在相通性的内在原
因,构成了人类文化他信、互信和共信的基础。文化自信存在于人类文化互信之中,因为互信既来
自共同性的相通,也来自差异性的交流。不能把文化的差异性看作文化交流、文化互信的障碍和保
持自身文化特色的依据,文化的差异性恰恰是构成文化交流和传播的基础与前提,互通有无是文化
交流的重要功能与发展动力。
从当下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相关论述中可看到,文化自信自然包含对文化的人类性的认同,
中国文学的文化自信不可缺少人类性主题。在具体表达内容上,当代中国文学的文化自信首先需明
确如何以个人性、民族性和人类性为标准‚讲好中国故事‛。‚中国故事‛无疑具有中国特色,但
同时也应是符合人性和人类性的文学。‚讲好中国故事‛首先是讲中国的‚好故事‛,然后是歌唱
美丽中国、歌唱美好人性。理解了‚中国故事‛和‚讲好‛之间的这种构成关系,才能真正‚讲好
中国故事‛,让‚中国故事‛具有充分的文化自信,进而在传播中形成他信——异文化对于中国思
想和文化的认同。
文化自信是我们进行文化建设和交流的重要基础,如果没有这种自信,就构不成一种对等的文
化交流和理性的文化建设,构不成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文明差异不应该成为世界冲突的
根源,而应该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每种文明都有其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都是人类的精
神瑰宝。‛但是文化自信只是文化建构和文学创作的起点,而不是终点。从个人性、民族性到人类
性,也是从文化自信到他信、互信、共信的过程。其中,任何一种封闭性的理解都是单一的理解,
不能从个人性到个人性、从民族性到民族性,也不能从人类性到人类性,如此就不能真正实现从文
化自信到文化共信。
中国文学的文化自信来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优势,而传统文化的链条中必须包含一百多
年来现代文化的一环,古代文化、现代文化共同构成了中国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与此同时,中国
文学的文化自信不只来自这种纵向的文化精神资源,也来自横向的人类优秀文化的精神资源。中国
传统文化和当代文化对世界的影响,也表明它们属于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摘编自张福贵《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中国文学文化自信》,《中国社会科学》2022 年 6 月
24 日)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中国文学坚持以文化自信为根基,有利于保持自己的特色和融入世界文学的价值。
B. 相似的文化是某种文明原点的共同性,构成了人类文化他信、互信和共信的基础。
C. 中国文学的文化自信离不开人类性主题,可见文化自信是对文化的人类性的认同。
D. 如果单一地理解个人性、民族性、人类性,就不能真正实现从文化自信到文化共信。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文章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的出发,重点阐述了文化自信、他信、互信、共信的问题。
B. 文章第二段通过文化共同性和差异性的对比,指出差异性是文化交流传播的基础与前提。
C. 文章第三段从当代中国文学的角度,具体论述了如何实现从文化自信到文化他信的过渡。
D. 文章末段总结全文,点明中国传统文化和当代文化是人类的精神财富,对世界影响重大。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人类文化、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现代文化元素等,是构成中国文学的文化互信和共信的基
础。
B. 只要“讲好”具有中国特色且符合人性和人类性的“中国故事”,就能使异文化认同中国思想
和文化。
C. 文化自信对构成对等的文化交流、理性的文化建设,以及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而言至关
重要。
D. 中国文学文化自信既来自中华优秀古代文化、现代文化精神资源,也来自人类优秀文化精神资
源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故宫角楼的智慧
周乾
位于北京市中心的世界文化遗产故宫,拥有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最为完整的古代木质宫殿建
筑群。这些建筑无论在造型上还是在技艺上都极具东方特色,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
角楼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之一。
角楼位于故宫城墙的转角,共有4座,其初始功能主要为军事防御。史料及考古资料表明,我
国多个朝代的宫城城墙上均建有角楼。如先秦古籍《考工记》的‚匠人营国‛部分就规定了城墙角
楼的高度为‚七雉‛(约 16.7 米);东周时期军事家墨翟所著《墨子》中的《备城门》《备蛾傅》
等部分,都有在城墙的拐角处修建防护建筑、其样式必定是重楼形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