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9500字。
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共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共同富裕”顾名思义,包括两方面的内涵,一是“富裕”,二是“共同”。“富裕”侧重经济效率,强调“做大蛋糕”,要求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达到一定水平之上,进入较为发达国家行列。衡量“富裕”的常用指标主要有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总收入等。“共同”侧重社会公平,强调“分好蛋糕”,要求我国不同区域、群体和城乡之间的居民收入差距降到一定水平之下,进入收入差距较为合理国家行列。衡量“公平”的常用指标主要有基尼系数、收入倍差等。
正确理解共同富裕的内涵,要避免对共同富裕的误读。常见的误读有三个:一是认为共同富裕任务清单仅剩“共同”任务;二是认为共同富裕是同步富裕;三是认为共同富裕是同等富裕。这些认识都是不正确的,以下我们逐一进行讨论。
首先,在任务清单上,既有“共同”任务,也有“富裕”任务。客观地说,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探索共同富裕的道路上,探索“富裕”的任务完成较好,探索“共同”的任务的完成还有待加强。需要强调的是,尽管探索“富裕”的任务完成较好,但“富裕”仍是未完成的使命。因此,在推进共同富裕的过程中,一方面“共同”固然是重要任务,另一方面“富裕”也不可忽视。也就是说,我们不仅要强调“分好蛋糕”,同时仍要继续“做大蛋糕”。
其次,在进度上,共同富裕不是同步富裕,而是有先后的富裕。把共同富裕片面理解为同步富裕,不仅不是科学的态度,违背了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而且在现实中也行不通。总书记指出,我们实现14亿人共同富裕,“不是所有人都同时富裕”,时间上会“有先有后”,“不可能齐头并进”。
最后,在程度上,共同富裕不是同等富裕,而是有差异的富裕。如果把共同富裕片面理解为同等富裕,则不仅不是客观的实事求是的态度,而且还将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1993年11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个人收入分配要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劳动者的个人劳动报酬要引入竞争机制,打破平均主义,实行多劳多得,合理拉开差距”。总书记指出,我们说的共同富裕“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不是“所有地区同时达到一个富裕水准”,而是不同人群“实现富裕的程度有高有低”,不同地区“富裕程度还会存在一定差异”。
(摘编自郑伟《全面深刻理解共同富裕的内涵要求》)
材料二:
立足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时代背景,当前我国推进共同富裕是在更为复杂的国际环境下进行的,要实现更为高远的战略目标。面对环境和目标两者的新组合,我们需要深入准确研判我国推进共同富裕的现状特征,特别是深刻把握这一事业面临的挑战,从而为有针对性地形成回应方案提供逻辑起点。
我国扎实推进共同富裕首先需要经济持续增长、社会生产力持续发展。在内外部
1.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衡量一个国家是否富裕,主要看这个国家不同区域、群体和城乡之间的居民收入差距是否合理。
B. 改革开放以来,尽管我国探索“富裕”的任务完成较好,但是最终目标仍然未完成,不可忽视。
C. 要实现所有人都同时富裕起来,是违背了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在现实社会中是不可能实现的。
D. “共同富裕”不是平均主义,而是有差异的富裕,不同人群和地区的富裕程度会有一定的差异。
2. 根据材料二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内外部经济环境发生转变的背景下,我国经济需要从主要依靠粗放型方式转向主要依靠集约型方式。
B. 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当前经济环境发生转变的需求。
C. 要处理好机会公平的问题,可以通过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以及加快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等途径来实现。
D. 我国城乡收入的差距依然突出,工资收入和城市房地产、金融资产等资产因素是影响差距的主要因素。
3. 下列选项,不能体现人们对共同富裕的美好期盼的一项是( )
A. 《礼记》:“黄帝正名百物,以明民共财。”
B. 《道德经》:“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C. 《周易》:“君子以裒多益寡,称物平施。”
D. 《论语》:“如用之,则吾从先进。”
4. 立论和驳论是常见的议论方式,请结合材料一对其进行简要说明。
5. 从材料二中可看出,我国现阶段推进共同富裕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有哪些?请简要分析。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主要看这个国家不同区域、群体和城乡之间的居民收入差距是否合理”错误,结合原文“衡量‘富裕’的常用指标主要有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总收入等”可知,“衡量一个国家是否富裕”的常用指标主要有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总收入等,选项“看这个国家不同区域、群体和城乡之间的居民收入差距是否合理”曲解文意。
故选A。
【2题详解】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大别山
侯发山
1938年9月。正值秋天,山上的植被高低错落,远看一片绿色,像是给大别山披了一件绿颜色的毯子。近看,那绿色却深浅不一,墨绿、淡绿、嫩绿等,还有一些红叶、野花点缀其间,相映成趣。偶尔见到一两头黄牛在埋头啃草,那动作像是跟大地亲吻似的,怎么也亲不够;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