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8510字。
部编版高中语文教科书必修上册第七单元第16课《登泰山记》课时规范练
一、语言文字运用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4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登泰山记》作于乾隆三十九年,是姚鼐的代表作品之一,被收录于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古文鉴赏辞典》。但影响甚大、( )甚广的《古文鉴赏辞典》对姚鼐《登泰山记》写作背景的介绍存在诸多问题,( )官职的错位等,甚至把刚开始幕修的《四库全书》说成了“《四库全书》于三十七年告成”,还说姚鼐“此年以养亲为名,告归田里”。实际上,姚鼐辞官归里有两个理由,一是“养亲”,二是“乞病解官”。养亲是借口,① ,特别是后者,你无法想象一个身体不好的人能在天寒地冻之时登泰山看日出。而姚鼐“辞官归里”的真实原因,现在一般认为是其学术观点与四库馆内尊崇汉学之士,特别是戴震的学术观点( );也有学者认为这只是直接原因,② 和坚持自己的个性独立而“不堪世用”。从姚鼐泰山之行所作诗文来看,他辞官后的心情还是很不错的。
姚鼐对于为何要选择在除夕到泰山观日出,有人认为这是由于姚鼐格调高雅、特立独行造成的。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登泰山记》开头即云“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至泰安后所作《晴雪楼记》亦云“余之来也,大风雪数日,崖谷皆满”,《于朱子颍郡斋值仁和申改翁见示所作诗题赠一首》中也有“拟将雪霁上日观,当为故人十日留”之句,可见是因为连日风雪,只得在朱孝纯府上等待天晴。月末天公作美,遂与朱孝纯登山。次年正月初一日所作《题子颍所作登日观图》云:“岂有神灵通默祷?偶逢晴霁漫怀欣。”欣喜之情( )。可见,③ ,而非刻意为之。
1.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留传 包括 不合 溢于言表 B.留传 包含 不和 喜形于色
C.流传 包含 不和 喜形于色 D.流传 包括 不合 溢于言表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对于姚鼐为何要选择在除夕到泰山观日出,有人认为这是由于姚鼐格调高雅、特立独行造成的。
B.姚鼐对于为何要选择在除夕到泰山观日出,有人认为这是由姚鼐格调高雅、特立独行造成的。
C.对于姚鼐为何要选择在除夕到泰山观日出,有人认为这是由于姚鼐格调高雅、特立独行。
D.姚鼐对于为何要选择在除夕到泰山观日出,有人认为这是由于姚鼐格调高雅、特立独行。
3.与文中加横线句子中的冒号用法、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 )
A.这落下的不是碧绿柔软的叶子,而是窸窣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任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这就是木叶形象所以如此生动的缘故。
B.有时候,他引诱你到语言文字的穷边涯际,下面是深秘的静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C.中国的建筑体系分布到很广大的地区:西起葱岭,东至日本、朝鲜,南至越南缅甸,北至黑龙江,包括蒙古共和国的区域在内。
D.《红楼梦》第四十八回黛玉教香菱作诗言:“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
4.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4个字。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
5.下面是一则首届“中华泰山诗词大会”组委会拟发给某校的邀请函初稿的片段,其中有五处词语使用不当或不得体,请找出其中四处并作修改。
首届“中华泰山诗词大会”将于2022年11月22—29日隆重开幕。组委会向贵校的各位老师和同学们发出诚挚邀请。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