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2510字。
河南省南阳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5小题。
材料一:
进入21世纪,互联网的发展使社会生活方式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微”时代的文艺批评
活动也走进文艺批评的版图里。
在一个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文艺批评活动的主体大大扩张了。朋友圈的点赞、微博
的跟帖、“豆瓣”的批注、短视频的弹幕……都可以视为一种“微话语”批评。有学者将“微”时
代的批评主体命名为“微众”。“微众”主体消除了身份界限,也消除了专业与业余的界限,超
越了过去“批评家/艺术家”的门槛,是媒介时代艺术生产的参与者、欣赏者、评论者、创作者。微众批评主体完全不同于传统纸媒的单向性主体,是一种“在线交互主体”。在微圈里,微众批评就是一种“欣赏者即批评者,批评者即创作者”的在线交互主体活动,因为微圈里批评者之间可能有多次、多层的互动,从而不断产生新的意义。从严格意义上说,只做点赞动作很难说是批评,只能说是一种欣赏,就如古代小说评点中常见的“好”“妙”一样,因为表明了态度,从广义上也构成了批评。欣赏是一种态度,如果继续展开发表意见与评论,就构成了文艺创作,更不用说通过剪辑来臧否作品了。微众批评常常是通过接收、反馈、回应等在线互动来产生意义的。
微众批评的活动形态在文体上的表现往往与纸媒有很大差异,它零散、简短、即时,语
言幽默且带讽刺性,有时甚至是颠覆性的。徼众批评的文体与传统意义上的专业批评,尤其
是刊物的长篇大论相距甚远,但从适应传媒时代和技术时代的发展看,这种文体恰恰也构成
了一种革命,或者是一种“破体”。伊格尔顿说过:“革命的艺术所改造的不止是艺术生产的内
容,也包括它的形式。”从印刷文化时代到电子媒介时代,为适应读者接受的需要,文艺批评
也根据媒介时间的分布改造自己的文体。当下,短评、弹幕、跟帖、批注、视频剪辑与重组
等就成为新的批评文体。在人机不离、媒介时间分成若干片段的当下,还有谁能花半个小时
或者一个小时去读一篇一万字的文学评论昵?除非是学院派批评家与职业批评家。就连文学
批评专业刊物的微信公众号也要对长文做节选发表,以拉近与读者的距离。报纸上的文学批
评专栏,也提倡两千字以内的短文。批评家们开始主张将学术文章、文学批评、散文随笔、
演讲谈话等融会一体,进行“破体写作”。文章的破体化、简短化已经成为当今微众批评的趋势。
微众批评的活动动机也呈现出多样与复杂,而不仅仅是为了批评。自娱、社交与刷存在
感相融合是微众批评的首要动机。“弹幕”在视频播放某一节点,讨论剧情、品评人物、聚焦
细节,这种互动方式使弹幕不同于一般针对剧情和表演进行评价的文艺评论,而显示出参与
式文化的特征。视频内容成为引发话题的媒介,观众借助参与式对话,或展示知识储备、或
寻求文化认同、或制造相互陪伴的氛围。可以说,弹幕是对过去客厅式集体观剧、闲聊式社
交文化的虚拟化转换,是一种新型网络社交文化。”第二个动机是赚流量。有流量才有关注度,
这导致大量以短视频剪辑进行的文艺评论以赚流量为主要目的。第三个动机是商业性,如豆
瓣影评,如抖音直播夹带广告。当然,不可否认,微众批评中也有超越这些动机的比较纯粹
的文艺批评。
微众批评主体的多元化与在线交互主体性批评活动形态的破体化与简短化,以及活动动
机的多样化,改变了文艺批评的生态环境。“微”时代的文艺批评,如何走向正向建构,获取
它的价值与意义?
一是处理好个人意见与公共空间的关系。“微”时代的文艺批评虽然是个人发表意见,有
时是即兴的,但话语一旦出口,就进入了公共空间,每个人的虚拟空间既是独立的又是共通
的话语空间。网络文艺批评可以以个体化的表达方式呈现,但不能违背公共空间应有的道德、
法律底线。如果一味地强调个人意见,为“博位”而“出圈”,就有可能失范。
二是要处理好专业批评与非专业批评的关系。微众批评大多数是非专业的、即兴的批评,
要求它具有专业性也不现实,但是从接受者的角度看,许多人还是希望有专业性的批评或者
带有专业性的批评存在。缺乏文本细读的批评,没有学理性基础的批评,难以满足接受者的
阅读需要。学院派批评家要向微众批评中的优秀者学习,积极介入媒介分众化时代,适应微
众的文化与审美需要。而微众批评中的非专业批评,也要向专业化批评学习。承认微众批评
存在的合理性与现实性,并不一定就排斥文艺批评的专业性。只有专业化,批评才能走近艺
术、推进艺术。在“微”时代,提倡专业性与非专业性的融合才是“自我调控”的最好途径。单
小曦也强调要“实现新媒介文艺批评的新专业化”,形成“内外综合”的模式,调和数字文化背
景下的粉丝批评家和学者批评家身份,做到“粉丝学者化”和“学者粉丝化”。
(摘自蒋述卓《“微”时代文艺批评活动的定位与正向构建》,有删改)
材料二:
文学批评是对作品的价值判断,它需要的是审美判断力。这个能力,一方面是天赋,即对文学艺术的直觉;另一方面也需要后天培养,就是大量读书,读好书,开阔视野,提高自己的学养。梁实秋说:“在中外文学史上尚没有一个人能专靠才气而成为批评家的。批评家必须多少具备一点‘学者’的气质,对于文艺作品不仅要博览,而且要精研,对于文艺发展的历史必须有系统的探讨,对于有关文艺的学科必须有相当彻底的领悟。”
从事文学批评,对文本的感觉才是关键。文学批评回到文本,做文本细读,这是真正的
批评之路。当下的文学批评太社会化、文化化、心理化,甚至人情化了,洋洋洒洒,文采飞
扬,但都是不及物的批评,把里面的作品和作家,换一个其他的,这篇文章照样成立。优秀
的批评家,需要丰厚的学养,要读很多经典作品,要读很多理论书,但最关键的是要将这些
理论化成自己的血肉,化成自己的慧眼。
(摘编自杨光祖《文学批评:价值判断和文本细读》)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微圈里,微众批评是一种在线交互主体活动,因此微圈里批评者之间可能有多次、
多层的互动,从而不断产生新的意义。
B.像古代小说评点中常见的“好…‘妙”一样,从严格意义上说,只做点赞动作,只能说是
一种欣赏,不能说是批评。
C.当下,除了学院派批评家与职业批评家,很少有人会花半个小时或者一个小时去读一
篇比较长的文学评论。
D.“徽”时代的文艺批评是即兴的,非专业的,尽管微众发表的是个人意见,但也不能违
背应有的道德、法律底线。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报纸上的文学批评提倡短文,连专业刊物的公众号也对长文做节选发表,这说明简短
化成为微众批评的主要趋势。
B.“互动式弹幕”是一种新型网络社交文化,可以使视频内容成为引发话题的媒介,显示
出参与式文化的特征。
C.承认微众批评存在的合理性与现实性,不一定就排斥文艺批评的专业性。因为只有专
业化,批评才能走近艺术、推进艺术。
D.当下的文学批评虽洋洋洒洒,文采飞扬,但都是不及物的批评。文学批评要回到文本,
做文本细读,这才是真正的批评之路。
3.下列选项,不能作为材料二的论据的一项是(3分)
A.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指出进行文学批评的方法:“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
识器;故圆照之象,务在博观。”
B.朱熹强调要做好诗歌批评,首先应先吟咏四五十遍方可看注,然后再吟咏三四十遍,
“使意思自然融液浃洽,方有见处”。
C.王国维在他的文学批评著作《人间词话》中提出并深入论述了“境界说”,并将‘‘境界”
视为诗词的创作原则和批评标准。
D.有的批评家不细读作品就理直气壮地发言,经常用一些“大词”评价作品,动不动就“里
程碑”“史诗性”“开创性”等。
4.请简要概括材料一的行文思路。 (4分)
5.结合材料一分析,微众批评与传统纸媒的文艺批评有什么不同?(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父亲买新皮鞋回来的时候
巴金
月接连着月,年跟随着年,像打秋千一样地翻过去,就这样经过了许多个年头。那个时
候我还是一个孩子,如今我是中年人了。
从那时到现在我已经忘记了许多的事情,只有一张面孔还留下来,这是父亲的面孔。那
是一张温和的瘦脸,有一头浓黑的短发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