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7530字。
江苏省苏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9分)
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在80年代中后期的文艺理论百花园里,马克思主义文学反映论最终成为了最绚烂夺目的那一朵,但“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审美反映”即“文学审美反映论”这一理论命题本身的提法并非“无懈可击”。有学者认为,无论增加“形象”还是“审美”等修饰词,都不能从根本上达到对文学本质的全面把握。受限于时代境遇、学术视野等因素,到90年代才有这一问题的深入思考。从这个意义上讲,马克思主义文学反映论在80年代中后期得到的新发展是深化性而不是突破性的。
诚如马克思所讲,问题意识、现实情怀永远是话语重塑、范式革命、体系构建最根本的内驱力。诸多新思想、新方法于80年代中后期提出或形成,但只有其中一部分经过岁月洗礼后还能够被认可、被传播,它们都是一代学人在这一阶段勤于思考、不懈探索的思想结晶。
(摘编自张永清《马克思主义文学反映论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发展与深化》,有删改)
材料二
文学虚构世界的建构是作家面临的基本问题。作家如何看待与处理他在现实世界中经历的人物和事件,如何建立文学虚构世界的模型,体现了他的本体论诉求。
非虚构文学、现实主义文学、科幻文学似乎都与“现实”有关,但是再现的层次以及与现实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变化。非虚构类作品依托现实世界,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还未能与文学反映论有机融合,所以“文学审美反映论”无法从根本上达到对文学本质的全面把握。
B.文学世界里对“现实”的理解,既有不同作家的不同理解,也有不同文本的不同处理
C.海外华文非虚构写作虽然有跨文化的视角和审视现实与历史的眼光,但并不能说明他们的写作已经摆脱了“东方主义”式的民族偏见。
D.与国内文坛非虚构写作相比,海外华文非虚构写作更倾向于记录海内外漂泊的个体生命,在跨域视野中展现多元的社会图景和文化体验。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有关于文学本质的探讨,但是材料一侧重于理论的发展与局限性,材料二则侧重于理解的多重维度。
B.非虚构文学依托现实世界要求坚持事实但并不排除叙事的技巧,现实主义文学则强调在认知层面要符合现实世界逻辑。
C.因为中西文化的差异,一些美国记者以西方人的观察视角写的“中国故事”虽有鲜明的纪实主义风格,但仍难免偏颇。
D.海外华文非虚构写作由于在写作主体、客体、受体等方面与国内文坛非虚构写作存在差异,制约了其稳定、高质发展。
(3)依据材料二的观点,下列选项中对相关文学作品的阐释分析,不合理的一项是
A.夏衍的《包身工》真实地记述了包身工的悲惨生活,文中穿插了不少富有文学色彩的描写和饱含情感的议论,具有典型的非虚构文学特征。
B.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虚构了一个荒诞离奇的故事,迷乱疯狂的主人公以各种与时代相悖、令人匪夷所思的行径凸显出小说的非现实性。
C.狄更斯的《大卫•科波菲尔》中主人公大卫一生的遭遇有融入作者本人的生活经历,虚构与现实交融,多层次揭示了当时英国社会的真实面貌。
D.刘慈欣的《流浪地球》写未来人类实施流浪地球计划寻找新的家园的故事,恢弘想象背后是对现实世界人与人、人与家园关系的深刻思考。
(4)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请结合材料一、二,对这一观点加以评析。
(5)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背景下,海外华文写作如何在理论与实践中更好地肩负起文化传播使命?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6分)
2.(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嫁女
温亚军
这晚,男人手气好,总算和了两把牌,男人认为没输钱不用看老婆的脸色,便撑出一份轻松跟女人说,赢了几个。
女人对男人的这种话不感兴趣,她对男人也不抱任何希望。如果不是顾及到他们有个女儿,早就跟他离婚了。这些年来,但做什么都挣不到钱,就算女人不说,关键是他对生活失去了信心,一来二去,很快就上了瘾。慢慢地,女人对男人心灰意冷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