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7310字。
人教版高一上语文 16赤壁赋 登泰山记 同步练习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 凌万顷之茫然
(2) 扣舷而歌之
(3) 固一世之雄也
(4) 僻不当道者
(5) 而今安在哉
(6) 杯盘狼籍
(7)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
(8) 长城之限
(9) 半山居雾
(10) 极天云一线异色
(11) 遂至其巅
2. 阅读《赤壁赋》,回答问题。
(1) 纵观全文,作者的感情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试从原文中摘录出表现这些感情变化的语句。
(2) 在赋体文章中,结构相似的上下两句,相同位置上的词语其意义或相同、或相反,这种现象叫作“对文”。请从文章中找出一例写出来并做简要赏析。
3. 阅读《赤壁赋》,回答问题。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1) 从选文中找出苏轼关于水、月、人“变与不变”的词句,并说说对这些词句的理解。
(2) 选文可以分为两层,用一对表示矛盾关系的词语来概括层意:一是 ;二是“取与不取”。从选文来看,“取”的是 ,“不取的”是 。
(3) 作者通过回答客人的方式所发的这段议论,显示出作者 的胸怀和 的生活态度。
(4) 分析作者是怎样将景、情、理有机结合,体现出理趣之美的。
(5) 翻译下列句子。
i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ii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6) 下列关于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段采用的表达方式是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
B.作者借“水”和“月”的景物是为了阐述“取”与“不取”的道理。
C.作者的乐观态度主要通过“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这句话表达出来。
D.作者认为,清风明月,可以随意拾取,表现了诗人与大自然合而为一的心灵净化的境界。
4. 阅读《登泰山记》,回答问题。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1)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京师乘风雪(自己) B.穿泰山西北谷(穿过)
C.余始循以入(沿着) D.磴几不可登(几乎)
(2) 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
②及既上,苍山负雪
③世皆谓之天门云
④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A.两个“及”字相同,两个“云”字相同
B.两个“及”字相同,两个“云”字不同
C.两个“及”字不同,两个“云”字相同
D.两个“及”字不同,两个“云”字不同
(3)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A.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B.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
C.泰山之阳,汶水西流 D.然则诸侯之地有限
(4) 下列括号中都是补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