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15900字。

  山东省青岛市莱西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那些很容易被铭记的诗作,大都是有韵律的。以现当代诗为例,那些广为流传的“名句”,比如:“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作别西天的云彩”“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比如海子那句广为人知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而且讲究平仄,诗句读起来抑扬顿挫,无怪乎这个诗句甚至成了很多房地产广告的标语。但不容否认的事实是,这种讲究重复、对称等韵律原则的写法在当代中国诗歌创作中并不受欢迎,当代诗歌的可铭记性因此而不强。
  从社会与文化的角度来看,这些韵律原则的兴起与流行往往与一个文化共同体的集体认知密切相关,或者说,即知识者与官僚群体——天然就是这样一个同质性的文化群体,所以在他们之中逐渐形成一些公共的韵律规则是没有太大问题的。但是,不仅知识分子一定程度上被边缘化,而且诗歌本身也被边缘化,诗歌写作在很大程度上变成了一种私人性、个人化的写作行为,这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公共性的诗歌成规的消失。
  在不同文化中,韵律都有两个基本作用:一是便于沟通,二是便于记忆。而“沟通”不仅仅是一个“雅俗共赏”的问题,以便于在这个渠道中磨练某些精妙的技艺,传达种种微妙的体验的问题。韵律的重心与其说是关于“如何写/评价一首好诗”
  无论古今,有韵律或者韵律感强的作品从来不意味着它们就是杰作(反之亦然),韵律更多是关于诗歌给读者传达的东西究竟在哪些方面是公共性的或者可以共享的,因为“韵”之离散的背后是诗歌“交流”的公共渠道的消失,这是自由诗面临的最本质的文体问题
  (摘编自李章斌《“韵”之离散:关于当代中国诗歌韵律的一种观察》)
  材料二:
  中国当代诗效法国外诗歌的更多。因国外诗歌注重诗本身的存在而大多无韵,无韵也渐渐成了中国当代诗的主流,《诗刊》《星星》等诗歌杂志几乎看不到有韵的诗歌
  当代诗人,觉得再写有韵的东西,简直是一老土。当下的中国社会,过去那种大一统的世界意识与言说形态已然崩散,与此几乎同时崩散的是语言中的“韵”(韵律意识和韵律密度)(包括韵律规则)的“集体无意识”,所以像“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他们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广为流传的诗句多使用便于记忆的韵律,但中国当代诗歌创作却排斥这种写法,这导致当代诗可铭记性不强。
  B.诗歌韵律的重心不是如何写好诗,而是向读者直接传达公共性或可共享的东西,在创作者间建立比较和传承的通道。
  C.无韵诗在国外诗歌中较为多见,也普遍存在于中国当代诗歌杂志中,受传统诗歌影响较深的读者对此不适应。
  D.诗歌无韵化并非意味着完全放弃形式,朱光潜认为,所谓弃韵就顿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成为名句,表明了诗歌作品要成为杰作就必须运用韵律。
  B.可诵读性和可记忆性的削弱,不是中国当代诗歌最需关注的,因为这只是诗歌“交流”公共渠道消失的表象。
  C.当代诗人在写作时不太倾向于取悦读者,是诗歌写作很大程度上变成一种私人化、个体化行为的主要原因,这直接导致了诗歌成规的消失。
  D.根据艾青的观点——诗歌的形式应具有自由性,“第三代诗”反传统、主张口语入诗的做法值得推广。
  (3)下列各项中,不能支持“当代诗歌被边缘化”观点的一项是      
  A.每年岁末,诗社举办的年度诗会,参与者稀少
  B.结合了声音和视觉艺术的现代数字媒介,几乎颠覆了传统的媒介,近年来诗歌刊物锐减。
  C.“兼职诗人”现象较为普遍,诗人往往同时又是官员、教授、商人、歌手、报刊编辑等。
  D.学校课本内当代诗歌很少,专门研究当代文学的教授们,对90年代以来的诗歌了解不多。
  (4)材料二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
  (5)根据上述材料,概括当代中国诗歌缺少韵律的成因。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6分)
  2.(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大关丁
  冯骥才
  丁家原本是浙江绍兴的一个望族,燕王扫北来到天津,祖上在北城外南运河边弄到一个肥差——钞关的主事。丁家掌管这钞关在城北,他玩有玩的绝门,吃有吃的格色。
  就说吃。他不爱吃全聚楼的高丽银鱼,不爱吃天丰园的银沙紫蟹,不爱吃广东馆、宁波馆、京饭庄和紫竹林洋菜馆所有的名菜。丁大少爷口味个别,这东西吃不腻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