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12840字。

  《齐桓晋文之事》同步练习
  课文总结
  一、孟子及其仁政思想
  本文通过孟子游说齐宣王提出放弃霸道,施行王道的经过,比较系统地阐发了孟子的仁政主张。孟子指出,人皆有不忍之心,为国君者只要能发扬心中这种善端,推己及人,恩及百姓,就不难保民而王(实行王道)。文章最后叙述了富民、教民的具体措施,是仁政的具体表现。
  二、“之”的用法和含义
  “之”是最常见的文言虚词之一,大约有8种用法,总结如下。
  (1)代词,代人、物、事,代人时可以代“我”“你”“他”“它”
  臣未之闻也(代“齐桓晋文之事”,“之”作为“闻”的宾语,前置)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代他,指“保民而王”者)
  臣闻之胡龁曰(代事,指胡龁讲的齐宣王以羊易牛衅钟之事)
  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代牛)
  以小易大,彼恶知之(代“您的想法”)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第一个“之”代事情,第二个“之”代做事的动机)
  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代说的话)
  则王许之乎?(代说的话,“许”这里是“赞同”的意思)
  王请度之(代事、道理)
  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代您)
  其若是,孰能御之?(代您)
  我虽不敏,请尝试之(代事,指行王道之事)
  未之有也(代词,代事)
  树之以桑(代词,代住宅)
  君将哀而生之乎(代词,我)
  (2)结构助词“的”
  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的)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的,“秋毫之末”指的是鸟兽秋天生出的绒毛的尖端,喻极细小的东西)
  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的)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
  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的)
  课内外练习
  【基础巩固】
  一、阅读《齐桓晋文之事》,完成各题。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   道:述说,谈论
  B.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保:安,使安居乐业
  C.百姓皆以王为爱也      爱:仁爱
  D.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    隐:痛惜,哀怜
  2.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申之以孝悌之义  申:告诫
  B.凶年免于死亡   凶:血腥
  C.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夺:耽误
  D.天下之欲疾其君者  疾:憎恨
  3.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兼词的一项是
  A.盖亦反其本矣
  B.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
  C.不识有诸
  D.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
  4.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何由知吾可也   由:自,从
  B.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见:被
  C.此惟救死而不赡,奚暇治礼义哉  奚:为什么
  D.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乎:助词,无实义
  5.下列句子中,没有宾语前置现象的一项是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