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1题,约15860字。

  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说明:本试卷答题时间为150分钟,试卷满分为15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唐诗是诗化到极点的诗。所谓诗化,是相对散文化而言的,主要是相对散文的语言而言的。诗的语言是散文语言的变异,诗化到极点也就变异到了极点。汉魏古诗的语言离散文比较近,到了南朝,声律、对偶等艺术技巧发展和广泛运用的过程也就是语言更加诗化的过程。到唐朝近体诗确立,近体诗的格律进一步逼出一系列新的适合于这种新的诗体的句法,这些新的句法连同种种新的语言表达的技巧,达到新鲜的艺术效果,从而开创了一片新的诗歌天地。为什么说是逼出来的呢?因为要符合新的格律,就必须改变常规的词法和句法,创造一些新词,或者写一些倒装句,或者省略一些句子成分。在初唐时期,当格律建立之初,语言难免被格律束缚;而当进入盛唐,诗人们运用格律已经纯熟时,语言就可以反过来驾驭格律了。不管是格律束缚语言还是语言驾驭格律,近体诗的语言都有了比以前更大的创新。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改变词性。例如:“高鸟黄云暮,寒蝉碧树秋。”(杜甫《晚秋长沙蔡五待御饮筵送般六参军归澧州觐省》)“暮”字本是名词,名词不能单独做谓语,必须在前面加上系词。但此处的“暮”字作为“黄云”的谓语,已变为形容词。“秋”字本也是名词,但在此处作为“碧树”的谓语,也已变为形容词。诗的意思是说:“黄云”怎样呢?已带上了暮色。“碧树”怎样呢?已带上了秋色。杜甫用改变“暮”字、“秋”字词性的方法,取得了新鲜的艺术表现效果。“暮”字、“秋”字的同样用法又见于李嘉祐的《同皇甫冉登重玄阁》:“孤云独鸟川光慕,万井千山海色秋。”不说“川光”是明是暗,却用了一个并不直接表示亮度,而能使人联想到某种亮度甚至颜色的“暮”字,读者便可以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展开想象,得到欣赏的乐趣。以上两例都是“暮”字和“秋”字搭配使用,再看“秋”字改变词性单独使用的例子。如戎昱《秋月》:“江干入夜杵声秋,百尺荒桐挂斗牛。”上面所举李嘉祐的诗说“海色秋”,用“秋”形容色;戎昱说“杵声秋”,用“秋”形客声,俱臻妙境。一到秋天,妇女们就又开始捣衣了,那杵声几乎成了秋所专有的音响。李白说:“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杜甫说:“白帝城高急暮砧。”这些都是描写同一声音的佳句,但直接将杵声连上一个“秋”字仍有一种奇警的效果。
  形容词改变为动词,动词改变为副词,也是常见的。前者如李白《秋登宣城谢脁北楼》:“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其中的“寒”“老”都是形容词做动词用,使橘柚寒,使梧桐老。后者如杜甫《发潭州》:“夜醉长沙酒,晓行湘水春。岸花飞送客,墙燕语留人。”岸花飞着送客,墙上的燕子呢喃着想把人留下不走。“飞”字、“语”字都是动词,在这里当副词用。
  二、化整为缺。化完整为残缺,或避免完整追求残缺,是诗歌语言区别于散文语言的一个重要标志。唐诗离开散文比较远,化整为残的情况较之以前就更明显。在唐诗里常常省略的是虚词,如王维《汉江临泛》:“江流(于)天地外,山色(在)有无中。”杜甫《旅夜书怀》:“名岂(因)文章著,官应(为)老病休。”实词也可以省略,如温庭筠《商山早行》:“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这两句诗里都省去了动词,省略的是哪一个动词,只能指出一个范围而很难确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诗化主要是相对散文的语言而言的,而唐诗是诗化到极点的诗,也就是指唐诗的语言是将散
  文语言变异到了极点。
  B.近体诗确立,其格律逼出了一系列新的句法,连同新的语言表达技巧,达到新鲜的艺术效果,
  开创了新的诗歌天地
  C.格律在初唐时期刚建立时会束缚语言,而到了盛唐,诗人们运用格律已经纯熟,诗人的语言
  就不用再遵守格律了。
  D.诗歌中的词性并非一成不变,经常会有名词用作形容词的现象,而形容词用作动词、动词用
  作副词也是常见现象。
  2.根据材料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从诗化的程度来说,汉魏古诗比较低,经历了南朝语言诗化的过程后,到唐朝近体诗确立,
  诗化的程度在不断加深。
  B.只有改变常规的词法和句法,去创造一些新词,或者写一些倒装句,或者省略一些句子成分,
  这样才符合近体诗新的格律。
  C.相较于之前的诗歌语言,近体诗的语言无疑有了更大的创新,表现在改变词性、化整为缺、
  紧缩句式、模糊主宾方面。
  D.诗歌语言区别于散文语言的一个重要标志是避免完整、追求残缺,古代诗歌的语言省略的文
  字越多,其诗意就越浓厚。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对诗句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改变词性:“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B.化整为缺:“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杜甫《旅夜书怀》)
  C.紧缩句式:“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李白《独坐敬亭山》)
  D.模糊主宾:“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王维《使至塞上》)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荷花的圣洁已经被人们称颂了近千年之久。现在,科学家们终于发现了荷叶一尘不染的秘密。这一发现不但令人们感叹大自然的精妙构思,还给材料科学家带来启发。一场自清洁材料的革命因此揭开了序幕,有望使人们摆脱污渍的烦恼。
  20世纪90年代,德国波恩大学的植物学家巴斯洛特首次发现并解释了荷叶的自清洁效应。他在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植物叶面时,为防止微小灰尘带来的干扰,总是将叶面清洗干净。但是,他发现有些植物几乎总是保持一尘不染,荷叶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他发现荷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