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6180字。
2023—2024 学年度上学期十月归纳小结九年级语文试题(二)
I 阅 读 (共 55 分)
一、阅读下面的实用类文本,完成 1~3 题。 (10 分)
教养的证据
①什么是教养呢?辞典上说是“文化和品德的修养”。但我更愿意理解为“ 因教育而养成的优良品质 和习惯”。
②一个受过教育的人,他依然可能是没有教养的。不过这话似乎不能反过来说——一个没有受过教育 的人,他却能够拥有良好的教养。教养不是天生的。一个小孩子如果没有人教他良好的习惯和有关的知识, 他必定是愚昧和粗浅的, 当然, 这个“教 ”是广义的,除了指入学经师,也包括家长的言传身教。
③教养和财富一样, 是需要证据的, 你说你有钱不成, 得拿出一个资产证明。教养的证据不是你读过 多少书,家庭背景如何显赫, 也不是你通晓多少礼节规范,能够熟练使用刀叉会穿晚礼服……这些仅仅是 表面的一些气泡,最关键的证据有如下若干。
④热爱大自然。把它列为有教养的证据之首。因为如果不经教育,一个人是很难自发地懂得宇宙之大 和人类的渺小的。没有相应的自然科学知识, 人除了显得蒙昧和狭隘之外, 注定也是盲目和傲慢的。之所 以从小就教育孩子要爱护花草, 正是这种伟大感悟的最基本的训练。
⑤一个有教养的人, 应该能够自如地运用公共的语言, 表达自己的内心,能和他人交流, 并能妥帖地 付诸文字。在这个千帆竞发的时代, 太多的人, 只会说他那个行业的内部语言, 只会说机器仪器能听懂的 语言,却不懂得和人亲密的交流,这不是一个批评,而是一个事实。和人的交流的掌握,特别是和陌生人 的沟通, 通常不是自发产生的, 是要通过学习和练习来获得的。 一个没有受过教育的人, 他所掌握的词汇 是有限和贫乏的。除了描绘自己的生理感受,比如饿了、渴了、睡觉以及生死的个体感受之外,他们对于 自己的内心感知甚为模糊,因为那些描述内心感受的, 通常是抽象和长于比兴的, 不通过学习, 难以明确 恰当地将他表达出来。那时虽然拥有一技之长,但无法精彩地运用公共语言这种神圣的媒介,来沟通和解 读自我心灵的人,难以算是一个有教养的人。
⑥一个有教养的人,对人类各种优秀的品质,比如忠诚、勇敢、信任、勤勉互助、舍己救人、临危不 惧、吃苦耐劳、坚贞不屈……充满敬重、敬畏、敬仰之心。不一定每一个人都能够身体力行,但他们懂得 爱戴和歌颂。人不是不可以怯懦和懒惰,但他不能把这些陋习伪装成高风亮节。不能由于自己做不到高尚, 就诋毁所有做到了这些的人是伪善。
⑦教养是不可一蹴而就的,教养是可以遗失也可以捡拾回来的,教养也具有某种坚毅的流传和既定的 轨道性,教养是一些习惯的总和。在某种程度上,教养不是活在我们的皮肤上,是繁衍在我们的骨髓里, 教养和遗传几乎是不相关的, 是后天和社会的产物,教养必须要有酵母,在潜移默化和条件反射的公同烘 烤下, 假以足够的时日, 都能自然而然的散发出香气。教养是衡量一个民族整体素质的一张 X 光片, 脸面 上可以依靠化妆繁花似锦,但只有内在的健硕,才经得起冲刷和考验。
(文/毕淑敏, 基于命题需要有删改)
1. 下列对“教养 ”的认识,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 .在作者看来,教养是因教育而养成的优良品质和习惯。
B. 一个没有受过任何教育的人, 他也能够拥有良好的教养。
C. 一个人除了通过学校教育,也可以通过家庭教育获得教养。
D. 一个人即使读过很多书、通晓很多礼节规范也可能是没有教养的。
2. 关于教养的获得和保持,下列对本文内容分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 )
A. 教养不是天生的,真正全方位的教养不是一下子能够形成的。
B. 教养是一个人在后天的教育和社会的影响下形成的。
C. 一个人哪怕经过教育和自我修炼有了良好教养, 不一定能保持终身。
D. 一个人一旦丧失了教养,就不可能再次成为一个有教养的人。
3 .根据③至⑥段, 请说说怎么做成为一个有教养的人?
二、阅读下面的文学类文本,完成 4~7 题。 (20 分)
当家园只剩下一个籍贯
①家园是个美好的词,美好到可以独立地被抽象出来,作为游子的乡愁与情感寄托永远存在其中。
②在农业文明时代及其文学里,充满了此类坚实的叙述。这种叙述基本上成立,田园牧歌式的家园,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现实安稳, 血脉相关, 此心安处是吾乡,仅仅是想到那片熟悉的土地,你内心 都会生出一种笃定的温暖。中国有不少古话和俗语与此有关:出门靠墙,在家靠娘;在家千日好,出门一 时难;叶落归根, 等等。家园乃是身之所系、心之所系、生之所系、根之所系。它是世界上最后一块可靠 的厚土。
③但是今天, 很多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 家园也不能幸免。在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中, 我们正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