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17410字。

  湖北省武汉市部分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论语》通篇看起来都在讲修齐治平的义理,但并不会让人觉得艰深晦涩。相反,它能让人常读常新,究其原因,在于其文本的一种文学性特质。文学性与情绪情感、表达手法、场景氛围、气韵节奏紧密相关。读《论语》,看见的却是一个一个人。
  儒家以人伦教化为己任,圣贤是全民之师,绝不把自己与众生隔绝。从文辞的表达特征来讲,“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君子乎?”学习、交友、日常交往,讲的都是来自百姓日用的生活场景和生活体验,同时又是安身立命、政通人和,读来亲和惬意,明白通畅,从容不迫,语常不语怪”。
  虽说如此,《论语》在遣词用句上却从不粗陋,通篇可见精巧的句子结构,文胜质则史”,《述而》篇的“君子坦荡荡,《泰伯》篇的“兴于诗,立于礼,无以言”的诗教观高度统一,极具韵律和美感。
  文学的核心是人。作为言行录,《论语》中对于孔子在不同情境中的神态和表情的描写虽然简约,却十分生动可感。
  《阳货》篇中记录了孔子与弟子子游的一段对话——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
  子游做了武城的邑宰,实施庠序教化,学习礼乐的人很多,听到弹琴和歌唱的声音,有感于当时礼崩乐坏的时代背景,而在武城这个小地方却有如此成功的化民成俗,其实是有些喜出望外的,用了一种玩笑的口吻,说“割鸡焉用牛刀”。这表现了夫子少见的诙谐轻松、和蔼有趣的一面。子游回答:“以前我听老师说过,知了礼乐就会爱人;老百姓学习了道,孔子马上正色道:“学生们,言偃(子游),孔子从轻松诙谐到深沉肃穆,前后的转变,反映出孔子的真实亲切,也体现了他对于“治国安邦”之事的在意和敬畏。
  以上内容,不是围绕“义理”而展开的,而是在具体的事件中呈现孔子的价值判断和情感倾向,后世对孔子的性格特点和精神境界的认知,也正是来源于《论语》中许多段落呈现出的“氛围感”和戏剧感。
  《论语》的文学性,还体现在大量比喻手法的运用,其中有明喻、暗喻、借喻、反喻、引喻、对喻等。这些修辞的运用,大大提高了表达的形象性、趣味性,也引发了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不学诗,无以言”的诗教观,在《论语》中通过遣词用句的精巧与富有韵律和美感的语言形式得到了很好的表现。
  B.《阳货》篇中孔子与子游的对话,反映出孔子的真实亲切、价值判断、情感倾向,都与其中呈现出的氛围感和戏剧感有关。
  C.《子罕》篇中两句以自然景物作比的句子,形象表达了孔子对于生命流逝的感慨和对君子人格的歌颂。
  D.《述而》中的“浮云”意象,表现了孔子不受虚荣惑乱,能够超然物外的形象特点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论语》通篇似乎都在讲修齐治平的道理,但读起来并没有太大的难度,主要因为其文本具有文学性特质。
  B.《论语》虽然是一句一句的言行录,但其遣词用句从不粗鄙,读来脑海中总会呈现出一个个具体的人物形象。
  C.儒家以人伦教化为己任,绝不把自己与众生隔绝,《论语》中所讲内容大都来自百姓日用的生活场景和生活体验。
  D.《论语》所蕴含的儒家文化心理结构,对中国人的国民性格和后世文人墨客的散文写作产生了深刻影响。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四段观点的一项是      
  A.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B.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
  C.康子馈药,拜而受之。曰:“丘未达,不敢尝。”
  D.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4)请结合文本简述《论语》如何体现以“文”化人的力量。
  (5)文章举例繁多,但读起来清晰明了,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原因。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6分)
  2.(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雨水和叶子
  卡尔维诺
  在公司各种杂七杂八的任务中,马可瓦多要负责每天早上给玄关的盆景浇水。那是通常会被摆在家里的绿色植物的一种,只是一株长得就像植物的植物而已。尽管只是一株植物,另一片叶子则布满了斑点。同时,植物的茎不断长高,而是光秃秃像一根棒子。
  马可瓦多在照顾植物的简单的动作中,贯注了做其他工作所没有的关心,每次浇完水,①然后叹一口气,不知道是为了植物还是为了他自己。因为在那株封闭于公司墙壁间日益变黄变瘦的灌木身上,他找到了一个患难之交。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