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题,约18970字。
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二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5小题,17分)
材料一:
逻辑是研究思维的形式及其规律的科学。一般来说,被尊为逻辑之父的是古
希腊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他制定了包括三段论逻辑在内的分析和评价论证的系
统准则。19世纪以前,在逻辑学的研究——特别是教学中,一直延续着这种“大逻辑”传统。近代德国哲学家弗雷格提出将数学方法融入逻辑学,英国数学家罗素将传统形式逻辑学符号化、数学化,后来经过多位数学家的发展和完善,建立 起现代数理逻辑学体系。
现代逻辑在取得辉煌成果的同时,却几乎丧失了逻辑最初的教导作用,即通
过学习逻辑使人逻辑性增强、思维能力提高,表现在头脑清楚、说话有条理、能
言善辩等方面。因此,20世纪70年代开始,一些逻辑学家提出要通过教育培养 现代公民逻辑与批判性思维能力。一方面,现在的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更多、 更新;另一方面,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显有弱化的趋势。教学生思考什么,是
传授知识;教学生如何思考,则是培养思维能力,即能有效地理解、评价和运用
知识的能力。这种能力就是批判性思维能力。
(取材于周建武的《逻辑学导论》)
材料二:
中国诗词中,有许多作品巧妙运用谐音双关丰富了诗句内涵,而使诗词呈现 出独特的艺术美,在这妙用中也有逻辑的身影。
刘禹锡《竹枝词二首》,其一为: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亚里士多德在逻辑分析和评价论证方面的研究成果,奠定了他逻辑之父的历史地位。
B.现代逻辑取得了辉煌的成果,具体表现为人们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C.语言与逻辑是密不可分的,冲破了逻辑的规范,语言运用又将距离谬误更近了一步。
D.对于频繁出现在中国诗词作品中的“无理而妙”,逻辑学界采取了不置可否的态度。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逻辑研究方法并非一成不变,进入19世纪,在多位数学家引领下,现代数理逻辑学体 系得以确立。
B.知识几何增长与人类解决问题能力的矛盾日益激化,培养现代公民逻辑与批判性思维能力迫在眉睫。
C.谐音双关,谐音是纽带,双关是要点,没有了语词内涵、外延的转化,谐音双关极易沦为文字游戏。
D.用材料三分析“碧云天”一句的方法可以基本解释《沁园春•长江》中“看万山红遍” 的“无理”。
3.下列诗句中最能体现“无理而妙”的一句是( )(3分)
A.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B.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C.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D.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4.在材料二横线处补写一段不少于100字的文学短评,要求正确解读诗歌内容,重点突出。
(4分)
5.结合材料三中刘勰、严羽的话,总结出赏析“无理而妙”的角度。(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文本一:
(玛丝洛娃案件审讯后的第二天)
等到聂赫留朵夫同陪审员们一块儿走进法庭,昨天的那种程序就开始了,又
是大叫一声:“升堂!”那三个衣领绣花的人又登上高台,又是肃静,陪审员们
又在高背椅上坐下,又是那几个宪兵,又是那幅画像,又是那个司祭。
开庭前的种种准备工作也跟昨天一样(只是陪审员的宣誓和庭长对陪审员的
一番交代免掉了)。
今天审理的是一个撬镇窃盗案。被告由两个手握拔出鞘的军刀的宪兵押上来,
是一个二十岁的孩子,生得瘦伶伶的,两肩很窄,脸色灰白,脱了血色,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