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题,约9400字。
内江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月考语文学科试题
考试时间:150 分钟
满分:150 分
一、现代文阅读(共 31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3 分)
阅读下面的文本,完成 1~4 题。
①数据正在成为组织的财富和创新的基础,大数据在催生一个更加智能的社会。那么, 又该如何理解我们正在迈进的这个智能型社会呢?
②理解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无论是信息、知识还是智能,在我们这个时代,都是以数 据为载体存在的。信息是知识的来源,知识是智能的基础,当电脑、网络能够利用某种知识 作出自动判别,采取行动为人类服务的时候,机器智能就产生了,这些过程都依赖数据分析。
③目前,人类记录周围世界的范围正在不断扩大。过去,我们是决定记录什么;现在及 将来,我们要进入决定不记录什么的时代。数据分析的能力不断增强,这将加快我们迈向智 能时代的步伐。智能时代的特点,是无处不在的计算机和网络将像有智商的人一样为人类工 作和服务。换句话说,越来越多的工作将被计算机或者机器人代替。环环相扣,齿齿吻合, 日常管理通过数据更加优化,各种任务、合作可以无缝对接,社会运行的成本可大幅降低。
④人工智能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产生了大批新产品、新技术、新业态和新 模式,也为教育现代化带来更多可能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对教 育的深刻影响,积极推动人工智能和教育深度融合,促进教育变革创新”。国务院印发的《新 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明确利用智能技术加快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法改革;教育 部出台《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并先后启动两批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试 点工作;中央网信办等八部门联合认定一批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实验基地,包括 19 个教育领 域特色基地,研究智能时代各种教育场景下智能治理机制;科技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通知, 将智能教育纳入首批人工智能示范应用场景,探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人工智能
+教育”不断碰撞出新的火花,为教育变革创新注入强劲动能。
⑤我国发展“人工智能+教育”具备良好基础和独特优势。比如,语音识别、视觉识别 等技术世界领先;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汇集了海量的数据资源,2.91 亿在校学生和 1844.37 万专任教师展现出丰富的应用需求;教育领域数字化基础条件全面提档升级,全国中小接入率达到 100%,99.5%的学校拥有多媒体教室,学校配备的师生终端数量超过 2800 万台。
⑥“人工智能+教育”,应用就在身边。音乐课上,虚拟数字人“元老师”跨越时空限 制,带领多所学校学生同唱一首歌;体育课上,学生开始跳绳项目测试,智能终端上实时显 示心率变化、跳绳次数、平均速度等数据。技术改变课堂,潜力无限。比如,借助虚拟现实 技术,学生能够模拟穿上太空服行走在宇宙,感受浩瀚星河的魅力;通过增强现实技术体验 川剧变脸,平面的课本知识变得可感可知。现实中越来越多的学校已经开设或正在筹备人工 智能教育教学活动。
⑦“人工智能+教育”,变革教育生态。教、练、考、评、管各环节均有人工智能辅助, 让教师教得更好;虚实融合多场景教学、协同育人,让学生学得更好;海量线上数据和逐渐 强大的算力,让学校管理更加准确。
⑧“人工智能+教育”,应该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产品或方案,而不只是一个概念,应
该可以规模化推广和应用。服务于学校的智慧教育产品,不是个例,不是定制化,不是只能 在这个学校用,而是能够聚焦大多数学校的共性需求,最终要把产品或服务推广到更多学校 去。规模化应用才是新技术与教育融合的必经之路,也是构建智慧教育生态的基石。技术于 教育本质而言,是工具,不能本末倒置。智慧教育产品或服务应用之后,能够有可以用数据 来说明的成效,才是真正有价值的,这也应该成为规模化应用的前提。
⑨着眼未来,应携手打造高质量、有温度的人工智能教育生态。人机协作如何更聪明, 人机对话如何更友好,是“人工智能+教育”的长期课题。一方面,技术应服务育人,在让 其“授业”“解惑”的同时,必须坚持教师“传道”的主体地位。另一方面,也应看到,人 工智能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仍处于起步阶段。“数字鸿沟”可能将部分学生排除在智能教 育之外,数据收集、使用、分析等环节存在安全隐患,相关公共政策制定较为滞后,以人工 智能赋能教育现代化,这些都是需要回答好的课题。
⑩教育是动态的、发展的,理性思考人与技术的关系,把握教育规律、用好技术手段、 凝聚各方力量,进一步推动人工智能与教育深度融合、创新发展,才能更好地赋能教育现代 化,培养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创新人才。
(摘编自涂子沛《大数据》及《人民时评》相关文章)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大数据使我们进入一个更加智能的社会,我们要尝试理解这个智能型的社会。
B.更多的工作被计算机或者机器人代替,使人们可以不劳而获,这是智能时代的优势。 C.第⑥段列举音乐课“元老师”和体育课跳绳测试等例子,说明“人工智能+教育”离我
们并不遥远。
D.打造高质量、有温度的人工智能教育生态,使人机协作更和谐,是着眼未来的长期课
题。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机器智能是为人类服务的,电脑、网络能够利用某种知识作出自动判别并采取行动。
B.启动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的试点工作将成为教育变革创新最重要的措施。
C.“教、练、考、评、管”的过程有人工智能辅助,有利于教学,具有无限潜力。 D.国家大力支持人工智能发展,许多学校已经开设或正在筹备人工智能教育教学活动。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⑧段观点的一项是(3 分)
A.支付宝公益基金会、阿里巴巴人工智能实验室联合中国妇基会启动了“AI 豆计划”, 这个计划通过在贫困地区培训相关职业人才、孵化社会企业,让贫困群众在家门口实现
就业脱贫。
B.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学院为每位视障学生量身定制了阅读终端产品“阳光听书郎”, 帮助视障学生畅听任何电子书籍。
C.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构建了一套“人工智能+X”中学人工智能课程体系,并与澳门
培正中学、清华大学等单位联合倡导在每年的 10 月组织开展“世界人工智能周”活动, 初步构建起人工智能教育生态圈。
D.在教育部和国家乡村振兴局的支持指导下,第二届海岛教育高质量发展高峰论坛共同 研讨中国海岛教育发展和乡村振兴的理念、方法,致力开展多样化、多层次的特色鲜明
的海岛教育。
4.根据材料内容,我们如何看待“人工智能+教育”?请简要概括。(4 分)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8 分) 阅读下面的文本,完成 5~8 题。
山水间
金仁顺
初听“瓯海”“仙岩”这两个名字,很像一副对联,对偶工整。瓯海是小海,或者说,
一小块海,配着仙岩,熨帖得很。“仙岩”之名,自然是有些来历的。此仙是轩辕黄帝,大 神。传说大神在此地修成正果,“仙岩”之名,由此而来。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仙岩有一潭水,梅雨潭,没有龙,却有点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