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2550字。
辽宁省葫芦岛市协作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考试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部编版必修上册第一至七单元。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通过劳动实现自我价值或人生价值是工匠精神的本质内涵。工匠精神首先是热爱劳动、专注劳动、以劳动为荣的精神。在劳动中体验和升华人生意义与价值,是工匠精神的题中应有之义。
工匠精神就是干一行爱一行,在干中增长技艺与才能。发扬工匠精神,就要提高我们的爱岗敬业精神,在平凡的岗位干出不平凡的业绩,就是工匠精神的体现。无论是三峡大坝、高铁动车,还是航天飞船,都凝结着现代工匠的心血和智慧。
重细节、追求完美是工匠精神的关键要素。几千年来,我国古代工匠制造了无数精美的工艺美术品,如历代精美陶瓷以及玉器。这些精美的工艺品是古代工匠智慧的结晶,同时也是中国工匠对细节完美追求的体现。现代机械工业尤其是智能工业对细节和精度有着十分严格的要求,细节和精度决定成败。对细节与精确度的把握,是长期工艺实践和训练的结果,通过训练培养成为习惯气质、成为品格,就能从心所欲不逾矩。
现代机械制造尤其是现代智能制造,对技艺提出了越来越高的难度和精度要求,不仅要有娴熟的技能,而且要求技术创新。每一个产品的开发,每一项技术的革新,每一道工艺的更新,都需要有工匠的创新技艺参与其中。创新能力,不是对以往工艺墨守成规,而是对现有的生产技艺的大胆革新,给行业技艺带来突破性贡献,促进生产技艺水平提升,推动社会经济发展。
中国哲学对工匠精神有着深刻的认知:道技合一或“匠工蕴道”。《庄子》的多篇文章中,表达了对工匠精神的本质看法。《庄子》以庖丁解牛、匠石运斧、老汉粘蝉等生动事例告诉人们,古代匠人的技艺能够达到鬼斧神工的至高境界,即所谓“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庖丁以十九年解牛数千之功力,技法能够以神遇而不以目视,达到“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的境地。足以见得,古代工匠精神既是实践的积淀,同时又是内心对道的追求的展现。庄子以庖丁娴熟、游刃有余的技艺来表明,庖丁对劳动对象的自然机理纯熟于心,并化为精神生命之道。而在庖丁的精神境界里,则深蕴着对道的追求和把握,同时也将这种追求和把握与技艺的完善结合在一起,从而达到鬼斧神工的境界。
人的一切行为发自内在品格、对完美的追求、精益求精以及持之以恒的探索创新,是内在德性的展现。具备工匠精神的大国工匠坚守质量品质,一生打造精品,把产品的好坏看成自己人格和荣誉的象征,他们就是这样具有优美德性、始终追求卓越的人。
(摘编自龚群《工匠精神及其当代意义》)
材料二:
新时代要打造一大批我国社会发展迫切需要的、拥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则必须注重对标工匠精神,构建有效路径。
必须倡导崇尚劳动的良好风尚和敬业乐业的职业精神,必须加强社会舆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了工匠精神,都是重点阐述对现代工匠精神的深刻理解和在当代发扬工匠精神的重要意义。
B.材料一列举我国的三峡大坝、高铁动车和航天飞船意在论证我国现代工匠热爱劳动、追求完美、要求技术创新的精神。
C.材料二指出,新时代落实工匠精神只要从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才入手,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把工匠精神渗透在教学中即可。
D.材料二认为,舆论引导和激励机制对于打造大批我国社会发展迫切需要的、拥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具有工匠精神的人一定是个热爱劳动并通过劳动实现自我价值或人生价值的人。
B.具有工匠精神的人一定是个追求完美和卓越,在工作中精益求精、不断创新的人。
C.倡导崇尚劳动和敬业乐业的风尚与精神,就只能加强社会舆论的引导和相关宣传。
D.提高劳动模范和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待遇等,可以引领更多劳动者培养工匠精神。
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条分缕析,从多个方面分析了工匠精神的内涵,层次分明,结构清晰。
B.材料一列举庖丁解牛等事例是要论证工匠精神的本质是道技合一、追求卓越。
C.材料二采用由总到分的论证结构,阐述了怎样打造有工匠精神的高技能人才。
D.材料二第二至四段采用递进式的论证结构,层层深入地论证了观点,论证有力。
4.请结合材料一概括工匠精神的内涵。(4分)
5.新时代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需要从哪些方面入手? 请结合材料二加以概括。(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永远有多远(节选) 铁 凝
你在北京的胡同里住过吧?你曾经是北京胡同里的一个孩子吧?胡同里那群快乐的、多话的、有点缺心少肺的女孩子你还记得吧?
我在北京的胡同里住过。我曾经是北京胡同里的一个孩子。胡同里那群快乐的、多话的、有点缺心少肺的女孩子我一直记着。我常常觉得,要是没了她们,胡同还能叫胡同么? 北京还能叫北京么?我这么说话会惹你不高兴——什么什么?你准说。是啊,如今的北京已不再是从前,她不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