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2810字。
宜昌市协作体高一期中考试
语 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必修上册第一至第三单元。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王之涣《凉州词》是一篇争议颇多的名作,今日通行本文字为:“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历来人们分歧最大、争论最多的是其首句首词,有人认为是“黄河”,有人认为是“黃沙”。“黄沙派”代表有竺可桢、刘永济等,他们主要从地理、气候角度考虑,认为“黄河”与玉门关远不相及,而“黄沙”则为玉门关习常所见。“黄河派”代表有施蛰存、刘逸生等,他们主要从文学欣赏的角度,认为“黄河”意境远胜于“黄沙”,而且现在大多数本子都作“黄河”。该问题一直没有获得解决,争论似乎仍有延续下去的可能。本文的目的是想提供一种新的解读思路和方法,争取能为类似争论画上休止符。
此诗在明以前的版本中,无论是哪个系统,除讹误者外,首句首词皆作“黄沙”而不作“黄河”,那么“黄河”是如何取代“黄沙”而占据主导地位的呢?
中国古典诗歌以意境见胜,而意境建构离不开意象,意象决定意境。对于传世诗歌文本,文人往往根据自己的审美追求,通过意象改动再造诗境。表面上看只是版本问题,实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根源。
明人根据先前的讹误本,大多已认定“黄河”为是了。如高棅《唐诗品汇》等,皆据《集异记》讹本定首句为“黄河远上白云间”。其原因在于,“黄沙直上白云间”是北方和西北大荒漠中特有的景象,是生活在中原的文人所无法想象的。而“黄河”“白云”的景象于黄河流域随处可见,自然也容易被大众接受。陆时雍《唐诗镜》于此诗注中录《集异记》“旗亭画壁”故事时,中间特作改动,云:“至双鬟发声,果讴‘黄河’云云。”此处以“黄河”代指王之涣《出塞》诗,说明在明代,“黄河远上白云间”的意境已深入人心。同时,不少明清文人也把黄河与玉门关联系起来。“黄沙”改为“黄河”,使原来荒漠沉郁的诗境变得宏阔高远。刘逸生说:“‘黄沙直上白云间’,从意境上说,比起‘黄河远上白云间’七字,也差得实在太远。‘黄河远上白云间’七个字,莽莽苍苍,浩浩瀚瀚,给人的是‘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壮美感觉,把人的思想感情引到了辽远高阔的境界。”由此不难看出,人们取“黄河”而舍“黄沙”,乃是从艺术审美的角度做出的选择。
如此一来,“黄河”“白云”构成了一片高远辽阔的诗境。在此背景之下,“杨柳”和“春风”所营造的青春气象与羌笛传出的悲凉之音形成强烈反差,从而交织成一种复杂的情感,大大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黄沙派”主要从地理、气候角度考虑,而“黄河派”主要从文学欣赏的角度考虑。
B.本文为“黄河”还是“黄沙”的论争提供了新的解读思路和方法,休止了类似的争论。
C.中国古典诗歌中意境的构建与意象紧密相关;文人常根据自己的审美追求,再造诗境。
D.文学研究不同于多着眼于当下美感需求的文学欣赏,文学研究更倾向于还原事物本身。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明人大多认定《凉州词》的首句为“黄河远上白云间”,部分原因在于“黄河”“白云”的景象于黄河流域随处可见,易被大众接受。
B.“黄河远上白云间”一句,“黄河”“白云”构成了一片高远辽阔的诗境,与“杨柳”“春风”合用,大大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C.自古以来,《凉州词》“黄河”“春风”版本一家独秀,这是大众参与诗境再造的结果,且再造之妙,可以称其为唐诗七绝压卷之作。
D.再创造的《凉州词》其意义虽然和原作者的心境有所不同,但它更具有普通人皆能想象的画面美感,也具有可以普遍共情的辽阔意境。
3.下列选项,不能体现文本第四段观点的一项是(3分)()
A.林庚说:“从形象上看,‘黄沙直上白云间’确是不太理想,因为‘黄沙’如果到了‘直上白云间’的程度,白云势必早变成了黄云。”
B.施蛰存认为:“论句法气势,则应当以‘黄河远上’为较好。李白‘黄河之水天上来’就是同一意境,这都是当时人对黄河上游的印象。”
C.沈祖棻《唐人七绝诗浅释》中,作者从文学角度对“黄沙直上”和“黄河远上”的韵味意境进行了比较,结论是“‘黄河远上’较富于美感”。
D.竺可桢指出:“现行唐诗集第一句作‘黄河远上白云间’,但古本唐诗原为‘黄沙直上白云间’。依照玉门关的气候和地理看,后者是合理的。”
4.请简要分析文本的论证思路。(4分)
5.李白《静夜思》的明代版本为:“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宋代版本为:“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请结合文本有关内容,简要分析明代版本对宋代版本作出修改的原因。(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一条路
尹向东
一条宽敞的油沙路沿山体盘旋上升,在半山腰进入隧洞,从山的另一面出去。半山腰有一个村庄,叫拔桑村,十几幢错落有致的藏房建在一片平坦的草地上。这些藏房有数百年的时间,与周边的自然已融为一体。只是藏房没人住,虽然初建时的色彩很艳丽,但人去楼空,也显出一些凋敞。
罗布将车停在即将进入隧洞的路边,转过头,在公路对面的山坡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