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14760字。

  6.1《老子》四章  练习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
  古者先王尽力于亲民,加事于明法。彼法明,则忠臣劝;罚必,则邪臣止。忠劝邪止而地广主尊者,秦是也;群臣朋党比周,以隐正道,行私曲而地削主卑者,山东是也。乱弱者亡,人之性也;治强者王,古之道也。越王勾践恃大朋之龟【注】与吴战而不胜,身臣入宦于吴反国弃龟明法亲民以报吴则夫差为擒故恃鬼神者慢于法,恃诸侯者危其国。曹恃齐而不听宋,齐攻荆而宋灭曹。邢恃吴而不听齐,越伐吴而齐灭邢。许恃荆而不听魏,荆攻宋而魏灭许。郑恃魏而不听韩,魏攻荆而韩灭郑。今者韩国小而恃大国,主慢而听秦、魏,恃齐、荆为用,而小国愈亡。故恃人不足以广壤,而韩不见也。荆为攻魏而加兵许、鄢,齐攻任、扈而削魏,不足以存韩,而韩弗知也。此皆不明其法禁以治其国,恃外以灭其社稷者也。
  臣故曰:明于治之数,则国虽小,富;赏罚敬信,民虽寡,强。赏罚无度,国虽大,兵弱者,地非其地,民非其民也。无地无民,尧、舜不能以王,三代不能以强。人主又以过予,人臣又以徒取。舍法律而言先王以明古之功者,上任之以国。臣故曰:是愿古之功,以古之赏,赏今之人也。主以是过予,而臣以此徒取矣。主过予则臣偷幸;臣徒取则功不尊。无功者受赏,则财匮而民望;财匮而民望,则民不尽力矣。故用赏过者失民,用刑过者民不畏。有赏不足以劝,有刑不足以禁,则国虽大,必危。故曰:小知不可使谋事,小忠不可使主法。
  (节选自《韩非子•饰邪》,有删改)
  材料二: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节选自《老子》第六十四章,有删改)
  【注】大朋之龟;又称“十朋之龟”,指用以占吉凶、决疑难的十类龟,古人视为大宝。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把相应序号填写到答题卡上对应位置,超出三项无效。
  身臣入A宦于吴B反国C弃龟D明法E亲民F以报G吴H则夫差为擒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朋党”,指为争权夺利,排斥异己而结合起来的集团,在本文意为拉帮结派。
  B.“偷幸”,意思为苟且侥幸,与《鸿门宴》中“妇女无所幸”意思不相同。
  C.“民望”,民众心生怨恨,与现代汉语“众望所归”的“众望”意思不同。
  D.“其安易持”中的“安”与《大学之道》中“静而后能安”的“安”意思相似,都指安然未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开篇运用了举例和对比论证,以秦国和山东六国的国运对比,来证明彰明法度的重要性。
  B.材料一选用越王勾践的故事,也论证了治理国家要显明法度。
  C.材料一中用较大篇幅说明韩国的灭亡,指明其灭亡原因完全在于它自身不彰明法度。
  D.材料二运用“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等自然、社会现象说明“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的观点。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赏不足以劝,有刑不足以禁,则国虽大,必危。
  (2)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鸿门宴》)
  5.在治国理政的理念上,老子和韩非子有何不同?请结合选文简要评析,并说明你的观点。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文本一: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