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9210字。

  古诗词诵读《春江花月夜》同步练习(文字版 | 含答案)
  一、选择题
  1.下列对课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青枫浦上”暗用《楚辞•招魂》中的“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句,暗含离别之意。
  B.“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赋予月光人的灵性,从游子的角度描绘了一幅迷离之景。
  C.“月照花林皆似霰”一句运用比喻手法,写月光照在鲜花、树林上,就像雪珠一样洁白晶莹。
  D.“明月楼”指思妇的闺楼,出自曹植的《七哀诗》“明月照高楼,刘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
  2.下列对句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方伯:原指一方诸侯之长,后泛指地方长官。《陈情表》中“二州牧伯”的“牧伯”是州牧,方伯的合称。
  B.领:表示代理官职,古汉语中表示代理、暂任官职的词语还有“行”“署”“假”“摄”“权”。
  C.《春秋》:是中国古代儒家典籍“六经”之一,“春秋三传”是指《公羊传》《左传》《谷梁传》。
  D.赠:是古代朝廷为表彰大臣的功绩,给已死的大臣或其父祖追封官爵。
  二、选择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无论是诗歌、乐曲还是舞蹈,《春江花月夜》都是绝世之作。它不仅仅在这三个领域取得了_________的成就,也在思想情感表现上达到了高度的和谐与统一。
  《春江花月夜》正是声韵和谐的音乐美、富有动律的舞蹈美、“天人合一”的哲理美相结合________,体现了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的美学理念。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将诗情与人生哲理融为一体,抒发了“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喟叹,达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审美,构成了景、情、理有机统一的艺术氛围。乐曲《春江花月夜》是“抒情写意性与写实描绘性的结合,”展现出高原淡雅、朦胧寥廓的意境。在女子独舞《春江花月夜》中,也______出优美深邃的意境:春光明媚,鸟语花香,江水中月影、人影、花影交相辉映,静夜中,鸟儿扑翅飞去。
  (    ),虽然论述方式、表现手法不同,但这三种艺术表现形式所传递的理念却________。因此,无论在阅读、聆听还是观赏中,都令人深深地体悟到三者共同的魅力,从诗篇联想到乐、舞、从乐、舞回味到诗篇。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举世瞩目  典型  塑造  薪火相传
  B.举世瞩目  典范  营造  一脉相传
  C.举世闻名  典范  塑造  薪火相传
  D.举世闻名  典型  营造  一脉相传
  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达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审美,营造了景、情、理有机统一的艺术氛围。
  B.达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审美要求,构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