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2450字。

  江苏省南京市六校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12月联合调研高一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生活上被土地所囿住的乡民,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正像我们的父母兄弟一般①,并不是由于我们选择得来的关系,而是无须选择,甚至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
  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摩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悦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不是法律,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换一句话说,社会和个人在这里通了家。
  “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这信任并非没有根据的,其实最可靠也没有了,因为这是规矩。西洋的商人到现在还时常说中国人的信用是天生的。类于神话的故事真多:说是某人接到了大批瓷器,还是他祖父在中国时订的货,一文不要地交了来,还说着许多不能及早寄出的抱歉话。——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
  这自是“土气”的一种特色。因为只有直接有赖于泥土的生活才会像植物一般的在一个地方生下根,这些生了根在一个小地方的人,才能在悠长的时间中,从容地去摸熟每个人的生活,像母亲对于她的儿女一般②。陌生人对于婴孩的话是无法懂的,但是在做母亲的人听来都清清楚楚,还能听出没有用字音表达的意思来。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乡土本色》,有删减)
  材料二:
  “乡土社会”是费孝通先生对传统中国社会基层形态的一种描述。乡土社会是有机团结的礼俗社会,礼俗传统是乡土社会中人们进行情感表达和人伦关怀的方式。在乡村的日常生活中,礼俗所蕴含的互助互敬等内容为村民树立的和合共生的处世价值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具体阐释“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的内涵,是为了更好地说明熟悉是与事物无数次摩擦中陶炼出的亲密感觉。
  B.“生于斯、死于斯”的思想是一种故步自封、求安求稳的心态,必然影响乡村的流动性,不利于乡村的创新发展。
  C.以乡村中的“人”为出发点去探索法治和礼治的关系,不仅能发挥乡村稳定器和蓄水池的作用,也能促进乡村的转型升级。
  D.两则材料都从乡土社会的“礼俗”角度出发,材料一主要强调礼俗的积极意义,材料二则从辩证的角度看待礼俗的作用。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认为,在社会学里,依据人们有无目的的表现,可以分为礼俗和法理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
  B.契约是现代社会的产物,乡土社会从古至今都因熟悉而相互信任,所以乡土社会无需使用契约。
  C.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将会阻止现代化的进入,难以实现礼治秩序与法治秩序的共存。
  D.在乡村治理现代化背景中,礼俗传统不可完全认为是落后的文化,应以包容的心态传承与发展。
  3.根据材料一,下列不属于“乡土社会”特征的一项是(3分)
  A.路不拾遗,夜不闭户。           B.鸡犬相闻,足音辨人。
  C.空口无凭,字据为证。           D.聚族而居,安土重迁。
  4.材料一中划线的两句运用了哪种说理方法?有何作用?(4分)
  5.结合两则材料的相关内容,谈谈如何做好乡土社会礼俗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雪  后
  王统照
  ⑴北京附近有个村庄,离铁道不远。十二月某日下了一天的雪,到下午才止住。第二天天色虽还没明,全镇的房舍、树木,在白色积雪中映着,破晓的时候格外清显。
  ⑵晨鸡喔喔地啼了几声,接连着引起了镇里的犬吠。正在这时,村庄的前面,忽然起了一个沉重响亮的声音,接着就是枪声、马蹄践在雪上的声、呼喊的声,还夹杂着一些细小声响。这等声响约停了二十分钟,又复大作起来。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