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3590字。
江苏省盐城市五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联考语文试题
(总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本试卷中所有试题必须作答在答题纸上规定的位置,否则不给分。
2.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填写在试卷及答题纸上。
3.作答非选择题时必须用黑色字迹0.5毫米签字笔书写在答题纸的指定位置上,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纸上将对应题目的选项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请保持答题纸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一、现代文阅读(33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 (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政治的本质,说到底就是协调群体之中的人际关系(这里的“人际关系”的概念是广义的,既指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关系,也指集团与集团之间的关系)。人是社会性的存在, 而不是孤立的存在。人与人之间既需相互依靠,又有利害冲突。协调诸如此类的问题,便是政治的任务。既然中国文化不相信神而只相信人,那么在中国文化中头等重要的大事,便自然是协调群体之中的人际关系,而不是天人之际的人神关系了。这就是为什么中国文化更重视政治的原因,也就是为什么中国产生并盛行儒家思想的原因。
中国文化这种重视政治、薄于宗教的特征,当然会给中国文学以很大影响。在中国文学的各种体裁中,诗歌是最早被要求与政治发生密切关系的文体。根据传统的文学观点,诗歌虽然就其本质而言是抒发个人感情的,但因为个人是生活于群体之中的,而政治的作用也无非就是协调群体之中的人际关系, 因而诗歌与政治自然而然地就发生了密切影响。《毛诗大序》之所以一下子从诗歌的抒情功用谈到政治功用,便是因为作者的意识深处存在着上述思路之故。
类似中国诗歌与政治的这种密切关系,在其他诗歌传统中是非常罕见的,可以说是中国诗歌的基本特征之一;正如松浦友久指出的:“在比较诗学上,一般认为, ‘诗与政治’的课题引起人们的关注始于近代。但在中国诗史上,这却是自古以来诗学上最为关切的问题之一。并且其中表现的‘诗与政治’的关联,综合包括理念与实践两个层次,而其传统又一直延续到今天——这都是无与类比的特殊情况。”
(摘编自邵毅平《诗歌:智慧的水珠》)
材料二:
唐代诗歌与政治的关系,体现出某种带规律性的表征。中国诗史上的一些高潮期,也莫不有它独特的政治背景。战国时,楚面临强秦的威胁,进步爱国力量与腐朽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中国文化只相信人而不相信神,使得协调群体中的人际关系成了中国文化中最重要的大事。
B. 诗歌与政治有密切的关系,不可以用来抒发个人情感。
C. 建安时期,因曹操政治集团的推动,受党锢之祸打击的士人得以重新走上政治舞台,他们满怀功业思想和英雄意识。
D. 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意在克服各种弊端、挽救潜在危机,当时的几位诗坛大家都深深卷入激烈的政治变革之中。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政治的本质在于协调人际关系,因此应尽最大可能协调群体之中的人际关系。
B. 战国时期出现了屈原这样的大诗人,这与楚国当时复杂的政治形势有很大关系。
C. 文学人才在封建王朝初期一般未积累到最充足程度,士人参与政治的愿望非常强烈。
D. 封建王朝末世往往天下大乱,这不只是对诗歌发展不利,对文化事业也是灾难。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 《论语》,“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B. 司空图主张:“诗中有虑犹须戒,莫想诗中着不平。”
C. 王国维认为:“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
D. 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4. 白居易在《策林•采诗》中建议:“立采诗之官,开讽刺之道,察其得失之政,通其上下之情。”这一观点在古代诗人中很有代表性。请结合材料一对这一观点加以分析。(4分)
5. “诗与政治”相关联是中国诗歌的传统之一,中国历史上诗歌创作的“高潮期”是如何出现的?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4分)
(二) 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守山
侯发山
守山是他的本名,“一根筋”是他的绰号。从这个绰号上,诸位就知道他这人的脾气有多倔,或者说多拧。儿子大学毕业后留在了城里,让他也去,说母亲不在了,他一个人在老家,孤单。“有山,我不孤单。”说罢,他脖子一梗,又说,“我若进城,就白瞎了你爷跟我起的名儿了。”儿子撇了撇嘴,说:“山上有啥? 用得着守?”他瞪了儿子一眼,说:“能的你!翅膀硬了不是?没有山,你能有今天?”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