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2题,约9920字,答案扫描。

  四川省泸州市2024届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诊断性考试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把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回答非选择题时,用0.5毫米黑色墨迹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阅读题(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常言道:“朽木不可雕。”据媒体报道,在山东省菏泽市曹县,许多人看不上眼的朽木、软木,经过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曹县木雕匠人的雕琢,却能转化为精致的工艺品。如今,经过融合创新发展,这一传统手艺已转型升级为新型手造产业,产品畅销海内外。
  非遗传承人以木为纸、以刀为笔,把许许多多松软的泡桐、将要腐朽的树根雕刻成花鸟鱼虫及木雕屏风,琳琅满目、惟妙惟肖,带来了不错的经济效益。曹县木雕的故事,颠覆了“朽木不可雕”的传统认知,不失为一项传统工艺上的奇迹。无独有偶,在中国国家版本馆,依靠最高级别的恒温恒湿保藏条件、经过古籍保护专家的精心设计,很多历经千百年的珍贵古籍得到了更好保护,传统认识中“纸寿千年”的极限想象也被进一步拓展,古籍纸张的保护年限不再困于千年。从“朽木亦可雕”到“纸寿逾千年”,文化传承、文化保护的奇迹令人欣喜。
  篆刻、剪纸、雕版印刷技艺、蜡染、苗绣、木雕……这些历经千百年延续至今的古老技艺是中国人“记得住的乡愁”,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这些文化遗产,对于接续一个地方的文化传统、提升一个地区的文化品质,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都具有重要意义。以往,因为种种原因,许多优秀的文化遗产逐渐丧失活力,陷入后继无人的困境,令人忧心。因此,“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积极培养传承人”成了我们不得不直面的时代课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层面不断加大对非遗保护的支持力度,我国不仅在非遗保护的总量上跃居世界第一,而且在非遗保护的品质上也有显著提升。在一系列政策利好的促进下,相当一部分非遗项目不仅实现了基本的传承延续,而且具备了一定的市场竞争能力。比如,凭借市场化运营,依靠传统文化加持,一些纺染织绣、服饰制作、编织扎制、雕刻塑造等门类的非遗项目走向了市场,“国风潮”颇受消费者欢迎;在政府有关部门支持引导下,一大批“非遗工坊”在传承文化中带动了就业、促进了经济,为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提供了新路径;在越来越多的地方,非遗与商业、旅游结合,焕发出勃勃生机;非遗的市场化,带来的不仅是传承发展的可持续,还有非遗技艺本身的不断提升、日益精进。
  “朽木亦可雕”“纸寿逾千年”等突破,何尝不是传统文化在传承中不断发展的产物?何尝不是文化遗产、传统工艺从抢救性保护到保护利用并重,再到创造性转化的一个趋势?传统的未必是落后的,民族的往往是世界的。不断创新体制机制,促进传统文化保护“见人见物见生活”,传承千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具备更加肥沃的时代土壤,展现出与时俱进的独特魅力,创造出更多颠覆传统认识的奇迹,带给我们一个又一个惊喜。
  (李思辉《期待更多文化保护奇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从传统的“朽木不可雕”到现代的“朽木亦可雕”的巨大突破,表明传统的东西都会走向世界的。
  B.保护、传承并利用好篆刻、剪纸、苗绣、木雕等众多的文化遗产,将有助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C.一些服饰制作、编织扎制、雕刻塑造等门类的非遗项目走向市场,完全得益于一系列政策利好的促进。
  D.古籍纸张的保护早已突破“纸寿千年”的极限,主要依靠最高级别的保藏条件和专家的精心设计。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曹县木雕的故事和中国国家版本馆的故事为切入点,意在说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已进入可持续发展阶段。
  B.第三段指出了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的重要作用,并结合优秀文化遗产面临的困境,提出了当代人必须直面的课题。
  C.第四段采用大量概括性事实材料,证明由于国家在非遗保护上的大力支持,我国的非遗保护在量和质上都有了显著的提升。
  D.最后一段紧扣话题,采用连续的反诘问句,结合对称的句式结构,增强了论述语言的气势,流露出强烈的民族自信心。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非物质文化遗产能给当地百姓带来较好的经济效益,与非遗传承人高超的技艺密不可分。
  B.许多古老技艺已延续多年,它们对于一个地方的文化传统品质、历史文脉都具有重要意义。
  C.众多非遗项目实现了基本的传承延续并受到广大群众的青睐,所以焕发出了勃勃生机。
  D.想要产生更多的文化保护奇迹,一方面需要我们在传承中发展,另一方面需要创造性转化。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地球物理学和现有的化石记录表明,生命很可能起源于45-38亿年前的冥古宙时期。然而,导致当时出现复杂化学性质的环境却鲜为人知。氨基酸是蛋白质和所有细胞生命的原料,为了理解生命的起源,许多科学家试图解释氨基酸是如何形成的。
  早期的生命起源理论认为,最初的非生物分子可能起源于一个“温暖的小池塘”,里面充满了丰富的甲烷(CH4)、氨(NH3)、水(H2O)等化学物质,它们受到闪电、热量这些外部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