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8590字。

  浙江省宁波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12月月考高一语文试题
  考生须知:
  1.本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完成相应内容的填写和填涂考试号、贴好条形码,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3.本次考试期间不得使用计算器;
  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
  一、现代文阅读(32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古人所谓意象,尽管有种种不同的用法,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必须呈现为象。那种纯概念的说理,直抒胸臆的抒情,都不能构成意象。因此可以说,意象赖以存在的要素是象,是物象。
  物象是客观的,它不依赖人的存在而存在,也不因人的喜怒哀乐而发生变化。但是物象一旦进入诗人的构思,就带上了诗人主观的色彩。这时它要受到两方面的加工:一方面,经过诗人审美经验的淘洗与筛选,以符合诗人的美学理想和美学趣味;另一方面,又经过诗人思想感情的化合与点染,渗入诗人的人格和情趣。经过这两方面加工的物象进入诗中就是意象。
  一个物象可以构成意趣各不相同的许多意象。由“云”所构成的意象,例如“孤云”,带着贫士幽人的孤高。陶渊明《咏贫士》:“万族各有托,孤云独无依。”杜甫《幽人》:“孤云亦群游,神物有所归。”“暖云”则是带着春天的感受。罗隐《寄谓北徐从事》,“暖云慵堕柳垂条,骢马徐郎过渭桥。”“停云”却带着对亲友的思念。陶渊明《停云》:“霭霭停云,篆蒙时雨,八表同昏,平路伊阻。”辛弃疾《贺新郎》:“一尊搔首东窗里,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同一个物象,由于融入的情意不同,所构成的意象也就大异其趣。
  诗人在构成意象时,可以夸张物象某一方面的特点,以加强诗的艺术效果.如“白发三千丈”“黄河之水天上来”:也可以将另一物象的特点移到这一物象上来.如“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长有归心恶马首,可堪无寐枕蛩声”。这些诗都写到“心”,心本来不能离开身体,但李白的“愁心”却托给了明月,杜甫的“故园心”却展在了孤舟上,秦韬玉的归心则悬在了马首上。这些意象都具有了“心”原来并不具备的性质。
  诗人在构成意象时,还可以某一物象为联想的起点,创造出世界上根本不存在的东西。李贺诗中的牛鬼蛇神大多属于这一类。火炬都是明亮的,李贺却说“漆炬迎新人”。阴间的一切都和人间颠倒着。“忆君清泪如铅水”,铅泪,世间也不存在。但既然是金铜仙人流的泪,那么当然可以是铅泪了。
  总之,物象是意象的基础,而意象却不是物象的客观的机械的模仿。从物象到意象是艺术的创造。
  (摘编自袁行霈《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
  材料二:
  讨论意象问题的一个误区,是常见有人将诗歌意象混同于诗中名物,甚至拿一个名词来对应一个意象,其实是不妥当的。
  名词有抽象与具体之分,用作名物之词的,大多是具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物象经过诗人审美经验或思想感情的加工,带上了诗人的主观色彩,由此形成诗歌意象。
  B.意象是“意”和“象”的联结,是一种形象化的说理,一种间接的抒情,是对物象的再创。
  C.表象来自人的感知活动,是直观经验的积累,它与原初的印象相比,不够鲜明、生动。
  D.同一物象,由于加工名的诗人不同,所以最终形成的意象所表达的情意也不相同。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中“一个物象可以构成意趣各不相同的许多意象”和材料二中“意象必须是特定的这一个”在理论上有相通之处。
  B.诗人在构成意象时,可采用夸张、移情或者联想等方法,赋予意象新的特点,甚至凭空创造新的意象,体现了诗人的创造才华。
  C.“长河落日圆”中,“长河”和“落日圆”若拆分开来,只是构建意象的原材料,组合在一起所形成的太阳徐徐沉落在横贯大漠的黄河的画面,以广阔的自然景观消解着孤寂的情绪,才使其转化成意象。
  D.李清照《鹧鸪天》“不如随分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和《声声慢》“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中的菊花意象因语境不同而意象各别,亦可证明意象必须是特定的“这一个”。
  3.下列“柳”这一意象所蕴含的情感,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3分)(    )
  A.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B.灞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倚不胜春。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
  C.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D.渡头杨柳青青,枝枝叶叶离情。此后锦书休寄,画楼云雨无凭。
  4.材料二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两则材料都围绕“意象”展开,但论述的切入点和侧重点并不一样,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落魄
  汪曾祺
  到我们认识他时,他开了个小馆子,在我们学校附近。
  大学生都是消化能力很强的人。初到昆明时,大家的口袋里还带着三个月至半年的用度,有时还能接到一笔汇款,稍有借口,或谁过生日,或失物复得,或接到一封字迹娟秀的信,或什么理由都没有,大家“通过”一下,就可以派一个人做东请客。有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