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2790字。

  2023-2024学年上学期高三质检三考试语文试题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水虽然有不同的存在形态,但其本体却是至同如一。黄河的水因为流经黄土高原而成为浑浊的水,黄河的水不同于长江的水,但无论如何区别,水之基本化学元素是完全一致的。
  老子并没有对水作科学的分析。对事物作科学分析是近代以后的事。老子“水几于道”的思想,也主要是从水的特性上立论的。但“水几于道”,确实给人带来无限想象的空间。
  朱熹说:“性譬之水,本皆清也。以净器盛之,则清;以不净之器盛之,则臭;以污于泥之器盛之,则浊。本然之清,未尝不在。”(《朱子语类•卷四》)现实的水,可能清,也可能浊,但无论清浊,只是现实之中流经之地不同、所盛之器不同所致,水原本只是无杂无染的“清”,这个“清”,就是“本然之清”。现实之中的水之所以不清,一定是有原因的,这些原因也许各不相同,但都属于杂质混入,消除杂质,水又恢复到纯净的“清”。
  朱熹以水喻性,与儒家传统意义上的以水比德,很不相同。孔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论语•雍也》)又说:“夫水者,君子比德焉。遍予而无私,似德;所及者生,似仁;其流卑下,句倨皆循其理,似义;浅者流行,深者不测,似智;其赴百仞之谷不疑,似勇;绵弱而微达,似察;受恶不让,似包;蒙不清以入,鲜洁以出,似善化;至量必平,似正;盈不求概,似度;其万折必东,似意,是以君子见大水必观焉尔也。”(《孔子集语》)
  德、仁、义、智、勇等,是人所具有的品德操守,但人在水这一具体物上看到了这些品格。相比于道家,儒家更注重个体精神的培养,因此,儒家更留意水与人格精神的共通性。
  道家则不同,道家更看重事物的本质。老子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天下莫柔弱于水”,这是水的品质,而非水的品格,这与上面所说的“所及者生,似仁”“至量必平,似正”之类是很不相同的。因为在道家看来,“道法自然”“天地不仁”,所以,水无所谓仁、义、智、勇,水只是“利万物而不争”。
  朱熹讲水的“本然之清”,恰恰是讲水的自然品质,而不是讲水的人格品德,所以,朱熹的比喻其实更接近道家。由水的“本然之清”,而去体会“道”的本体之一。本体之道本来只是“一”,纯净的“一”。老子说:“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老子》第三十九章)
  这里的“一”,是纯一之“一”,而道本来就是纯一、如一的,所以,《老子》第三十九章所言之“一”,其实不过是道的别称而已。苏辙解释说:“一,道也。物之所以得为物者,皆道也。天下之人,见物而忘道。天知其清而已,地知其宁而已,神知其灵而已,谷知其盈而已,万物知其生而已,侯王知其为天下贞而已。不知其所以得此者,皆道存焉耳。”第三十九章所说的“一”,其实就是“道”,如此之说可从庄子之言得到印证。庄子说:“天不得不高,地不得不广,日月不得不行,万物不得不昌,此其道与?”(《庄子•知北游》)
  (摘编自罗安宪《老子“水几于道”思想解说》)
  材料二:
  与崇尚自然相关联,在理解和处理社会关系方面,老子提出了一个具有隐喻性的观念,即“上善若水”。
  从字面上来看,“上善若水”的含义是,最高的善就如同水。水之所以代表善的最高境界,是因为水“利万物而不争”。从日常的经验中可以得知,水滋润万物、抚育生命;离开水,生命就无法存在。在这个意义上,水是人类生活所不可或缺的。
  水的另一特点是“甘居下流”,这里的“下流”不是贬义。所谓“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下”常常被看作是不利的,人一般总是避免往下。然而,水却不避下流。水利物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老子》第三十九章所言之“一”,可以理解为“道”的别称,正如苏辙所说,“一,道也”。
  B.水滋润万物、抚育生命,而又“甘居下流”,基于水的这种特性,老子提出“上善若水”的观念。
  C.“甘居下流”的“下流”是“水往低处流”的意思,这是老子所推崇的一种正面品格。
  D.老子反对儒家把人划分为不同等级的观念,他认为社会秩序像水一样能够自然建立起来。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水不与万物相争,它最接近于“道”,且无论如何变化其化学元素不变,老子的这种思想给人以启示。
  B.朱熹认为,水可清也可浊,但无论清与浊,水“本皆清也”,水之所以“浊”是因为水的所盛之器有问题。
  C.《孔子集语》中提及的德、仁、义、智、勇等品德操守,是对孔子所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的发挥。
  D.儒家把礼提到重要地位,荀子认为礼的重要功能在于将社会成员区分为不同等级,使其各安其位,互不越界。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    )
  A.“居善地,心善渊,……夫唯不争,故无尤。”(《道德经》)
  B.“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论语•雍也》)
  C.老子曾说:“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D.朱熹说:“治国之道,在乎猛宽得中。”
  4.为何说“朱熹的比喻其实更接近道家”?请结合材料一简要分析。(4分)
  5.老子“不争”的处事原则为何要以水为喻?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你的理解。(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秀色
  铁凝
  沿太行山西麓一直向上,是个名叫秀色的村子。秀色山高路陡,树木也欠茂,只聚集着几十户人家,可秀色有名。
  秀色的出名,在于它的缺水。老辈人说,远自光绪年间,这里的水源就绝了。但是祖祖辈辈的秀色人就这么活下来了,他们无一户迁徙,茫然而又孤傲地守着干涸的家园,守着村里唯一的一眼枯井。老辈人说,这口井闹日本那时候就是干的。说它是井,不如说是个井的意思,一个曾经有水的象征。秀色的人家就生活在水的象征里。
  吃水要走100里路下山去背,100里外的半山腰有一股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