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8970字。
5.1《论语》十二章 同步练习(文字版 | 含答案)
一、文言小题
1.以下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短歌行》《声声慢》《梦游天姥吟留别》都是古体诗,和律诗、词等相比,篇幅可短可长,句式灵活,音节格律较自由。
B.辛弃疾,字易安,号稼轩。与一般的文人词客不同,他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有将相之才。《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永遇乐•登京口北固亭怀古》都是他的代表词作。
C.许多源自《论语》的成语,都能给人以丰富的教益。如“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其中“周而不比”就是团结而不勾结的意思,教导我们要以公正之心待人,不怀成见及私心,不徇私护短。
D.《诗经》收集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间的诗歌,开创了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先河。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偶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①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②。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节选自《论语•季氏第十六》)
【注】①东蒙:山名,蒙山,在今山东蒙阴南。②费(bì):季氏的私邑,在今山东费县。
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选出应断之处的对应字母。
且尔言A过矣B虎兕出C于柙D龟玉毁于E椟F中G是谁H之过与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东蒙主,指的是在蒙山主持祭祀的人。
B.社稷,土神和谷神的总称,这里代指国家。
C.各诸侯封地称之为“国”,卿、士大夫的封地称之为“家”。
D.萧墙,古代宫门内的屏风,这里借指国家。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是一篇典型的驳论文,围绕“季氏将伐颛臾是错误的”这一观点展开反驳,通过孔子与他的学生冉有、季路之间的对话,批驳了季氏兼并颛臾的企图,阐明了“治国以礼”“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
B.第一段孔子对弟子的批驳,语势跌宕起伏,说理层层深入,表达非常丰富,令人叹为观止。
C.第三段语言的主要特点是形式整齐,音调和谐,气势贯通,层次性极强,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D.本文通过对心态、表情、动作的刻画,使人物的形貌和个性心理如在眼前。例如,孔子在大是大非面前的当仁不让、直面邪恶,充分地显示了出来。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2)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6.结合全文,请你说说孔子的治国安邦的政治主张是什么。
三、名句名篇默写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增广贤文》有言“知己知彼,将心比心”,此语与《〈论语〉十二章》中的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