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13510字。

  14.2 《荷塘月色》课后练习(含答案)
  一、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那一片幸存的原始林
  梁衡
  ①像一场战争突然结束,2014年林区宣布了禁伐令,喧闹的伐木场顿时门前冷落车马稀。在打扫“战场”时,人们意外地发现了一片原始林。2016年盛夏时分我有缘造访了这最后的一片原始林。
  ②我们在这里换上迷彩服、长筒靴,每人一把伞。虽然天正降大雨,我们还是义无反顾地向林地进发,不一会儿就消失在茫茫林海中。
  ③正走着,忽然听见右边不远处有哗哗的流水声。踩着朽木、草墩,钻过横七竖八的灌木。忽然眼前一亮,一条溪流从山上奔腾而下。眼前这条溪流无法与我见过的任何一条流水相比较,因为它没有留下一丝人类活动的痕迹。仰望山顶只见远远近近的山、层层叠叠的树、朦朦胧胧的雨,半山一道歪歪斜斜的激流,跌跌撞撞地碰着那些大大小小、圆圆滚滚的石头,或炸起雪白的浪花,或绕行成一条飘飘的哈达。
  ④我们退回老林,雨时停时下,云忽开忽合,大家就举着手机、相机抓紧时间照相采景。
  ⑤人类虽然早已进入现代文明,但是总忘不了找寻原始。这是因为它,一是大自然的原点,可由此研究自然界的进化,包括人类自己;二是人类走出蛮荒的出发的起点,是生命的源头,我们有必要回望一下走过的来路。判断一个地方是不是够原始,一个简单的办法就是看有没有人的痕迹。从纯自然的角度来说,人的创造是对自然的种种干扰和玷污。所以探险家总是去寻找那些还没有人文污染过的地方。没有人来过,无路;奇景第一次示人,无名;前人没有留下诗词,无文。今天我们进入的正是这种“三无”之境,只有你与自然在悄悄地私语。
  ⑥虽是来看原始森林,但先要说一说这里的石头。国内很有名的一处石景便是云南的石林,那是一片秀气的石柱。还有贵州天星桥,那是喀斯特地貌特有的精巧。而这里的石头一律是巨大坚硬的花岗岩,浑圆沉稳,高大挺拔,无不迸放着野性。石的分布无一定规则,或独立威坐,或双门对峙,或三五相聚,或隔岸呼唤,各具其态。
  ⑦现在要说一说在乱石间争荣竞秀的苔藓了。这是整个林区的大地毯,是森林里所有生命湿润的温床。它生在地上、树上、石上,绿
  1.下列对本文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标题“那一片幸存的原始林”中,“原始林”点明了本文描写对象,而“幸存”一词表现了作者思想情感。
  B.作者一行不顾大雨换上迷彩服、长筒靴,带着雨伞,义无反顾地向林地进发,说明作者一行造访原始林兴致浓厚。
  C.作者认为原始林是未经干扰的、我们曾经的家,是一条绿色的时间隧道,能够全面地反映地球上的生命的诞生、成长,并逐渐转变的过程。
  D.结尾写作者一行下山时,看见沿途正在修复小火车轨道,不为伐木,而是准备开展原始森林游,作者为此感到忧虑。
  2.下列对散文艺术特色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主体部分的顺序非常清晰,从发现原始林,到进入原始林,再到最后下山离开,有头有尾,脉络分明。
  B.作者描写原始林里的石头,写云南石林、贵州天星桥是为了在类比中突出原始林里的石头各具其态之美。
  C.文章非常注意段落间的过渡,比如第九段开头运用过渡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使上下段落内容自然衔接。
  D.文章依次写了原始林里的河流、石头、苔藓、大树,为我们塑造了一个立体的世界,让人如临其境,如见其景。
  3.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原始林,为什么从第⑥段开始花了很多笔墨写石头?
  4.文章在细致写景的同时,还有一些恰到好处的议论。请简要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菊与城
  雷抒雁
  ①你无论如何想象不到小小的菊花,在这座南方小镇里会显现出如此神奇的风采和灵性。
  ②那些黄的、白的菊红的、紫的菊在这里展现出千姿百态。扭缠着的,结成一座座径可一米的圆柱、方柱,使你想起古希腊阿波罗神庙前石柱的庄严与神圣;攀缘着的,则依势建筑起一座高可乱真的“岳阳楼”“滕王阁”;飞腾的,成龙成凤;倾泻的,为流为瀑;站立的,单株绽开数以百计的花朵,有的矜持,有的阔笑!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