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02810字。

  2023-2024学年上学期学期12月月考高一语文试卷
  本试卷共 10 页,23 小题,满分 150 分。考试用时 150 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 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 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 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 )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材料一:
  自古以来,工匠精神就是“ 中国气质 ”之一。工匠在古代的社会地位不算高, 但有很多匠人名垂青史。如先秦的鲁班、李冰是以心灵手巧而成就事业的标杆人物。
  中国古代各类手工匠人以精湛的技艺为社会创造价值,为中华文明的形成与繁荣“做出 了重要的贡献。工匠们往往以打造精品为追求目标。朱熹对《论语•学而》中谈到的“如琢 如磨 ”作了注解。他说:“治玉石者,既琢之而复磨之;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这是对 工匠精神的精彩解说,阐释了“ 中国气质 ”。
  精品的产出当然需要制度作保障。中国很早就形成了标注制造者姓名的制度,如秦国很 早就实行了“物勒工名 ”制度,要求制造者把名字刻在制作的产品上。到后来秦朝建立,国 家还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系统的技术与产品质量管理机构。有这样的制度,我们不难理解, 为什么秦朝能够制造出精湛的铜车马、兵马俑等代表“ 中国气质" 的艺术品了。
  在中国历史上,工匠制度的传承发展,渐渐形成了特有的工匠文化和工匠理念,体现了 特有的“ 中国气质 ”,对工匠的行为有很强的约束力。官窑生产的好产品呈给皇家,出现次 品就要砸掉。陶瓷界有实力的厂家都坚守一个传统:仿品不能当正品出售。
  正是有“精益求精 ”的精神,有制度做保证,中国历朝历代才能不断产出名扬四海的精 品,铸就东方文明古国的灿烂文化。在当代中国产业界和其他行业都应当弘扬,或者说找回 “精益求精 ”的精神。全社会也要尊重能工巧匠的创造力和贡献,让“ 中国制造 ”成为精致 美好、质量信得过的标签,创造出新时代的“ 中国气质"。
  (摘编自张柏春《工匠精神自古就是“ 中国气质 ”》)
  材料二:为什么有人否认“工匠精神 ”一直深藏在民族文化中?“工匠精神 ”曾在古代
  中国人的生活中扎根生长。千百年来,“大国工匠 ”们用他们的双手和智慧,创造了令西方 仰止的古代科技文明,由他们凝聚起来的“工匠精神 ”,也不断酝酿、发酵,直至成为中华 民族文化重要的精神支柱之一。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秦朝开始实行的“物勒工名 ”制度和建立的从中央到地方的系统的技术与产品质量 管理机构,都有助于秦朝制造出精湛的艺术品。
  B.材料一认为工匠制度的传承发展形成了特有的工匠文化,这里的“文化 ”有别于材 料三“‘工匠精神 ’同样需要用文化做支撑 ”中的“文化 ”。
  C.中国能够创造出灿烂辉煌的古代文化主要得益于传统的工匠精神,当代中国的发展 需要找回这种“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D.“生行莫入,熟行莫出 ”是调节同行业内不同行帮之间的社会矛盾的“游戏规则 ”, 即不能随意跳槽改行。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具有工匠精神的国度,而德国、 日本等发达国家在这方面则 难以和中国相提并论。
  B.工匠精神能推动社会发展,能工巧匠的创造力和贡献让“ 中国制造 ”成了精致美好、 质量信得过的标签。
  C.曾在古代中国人生活中扎根生长的“工匠精神 ”,至近现代已被淡化,时至今日又焕发了新的生命力。
  D.“精益求精 ”是“工匠精神 ”的内涵,而“匠心独运 ”则是“工匠精神 ”延伸至文化创作领域的证明。
  3.下列说法中,不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相关观点的一项是(    )
  A.在工业化早期阶段,德国生产的产品根本谈不上精致,德国人到英国展出产品,被 要求标注“德国制造 ”,这相当于次等产品的标签。
  B.李春是隋代著名的桥梁工匠,举世闻名的赵州桥就是他主持设计建造的。赵州桥存 世 1400 多年,堪称中国建筑中上的奇迹之一。
  C.制作杆秤的工匠们相信,秤星分别代表北斗七星、福禄寿等,如果所造的秤亏顾客 一两,制秤人就折寿一年。
  D.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要求全国运用统一标准的度量衡,为监管产品质量、推行标准化生产奠定了基础。
  4 .材料三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4 分)
  5 .结合上面三则材料的相关内容,谈谈如何重建我国的“工匠精神 ”。(6 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暗夜之围(节选)
  陈彦斌
  发现了狼群,空气顿时紧张起来,拴在十几米远外老柞树下的枣红马变得越发烦躁不安 了,使劲地想挣脱缰绳,离开这里。
  它们在向我们悄悄地逼近。
  这会儿,张凤翔的枪膛里已经压上五发子弹了,另外还有五发装在他的衣兜里。凭借他 那娴熟的枪法,一颗子弹足以要一条狼的性命。我和二愣子都领教过张凤翔的枪法,对他很 有信心。
  果然,张风翔不负众望,伴随两声清脆的枪响,冲在最前面的两只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