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题,约11380字。
安徽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阶段性检测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抗美援朝文学成为新中国文学的磅礴开篇之一,它既孕育在新中国文学的母体之内,又与新中国文学同步共生,对新中国文学产生过广泛的影响,它的爱国主义精神、英雄主义激情,激励着刚刚站立起来的中国人民,奏响了捍卫新中国的文化动员进行曲。作为新中国面对强敌威胁时铁骨铮铮、依然挺立的精神表征和历史文献,尽管文学成就参差不齐,却影响了几代中国人的思想和情感,至今人们还感怀它所折射出的民族精神。
在战争期间和之后的许多年,抗美援朝文学作品大量散见于中国大陆各种报刊杂志,其数量之大、分布之广,可谓浩如烟海。学界的研究关注也远不匹配这场战争对当代中国乃至世界政治的影响。长达70年的当代文学研究方法,以1978年改革开放为界,分为前30年和后40年,有必要进行重新的认识、调整和反思。对于这些不同时段的文学采取依时递变、互有区别的研究方式,本身就是历史意识和现代性意识的体现。建立其文献学的规范史料学的基础,对其材料、现象、生产传播体制进行系统清理,是研究当代文学前30年的关键,并对后40年的研究提供重要思想史资源。
感同身受的战争灾难体认,由眼前的烽火追思故乡田园,注入了民族荣辱和存亡的痛切感受,成为战争环境中特殊的文学政治学。朝鲜战争在杀戮的同时,也裹挟着各种异域文化碰撞于一个特定的时空,不同国家的军人,语言、肤色、种族、习俗、信仰的诸多不同,各种文化相互碰撞,这种对战争灾难的体认跨越了民族和文化。另一方面,对朝鲜锦绣河山的抒情叙事和意蕴象征,蕴含着游子视角的故园情结,融进了创作主体艺术过滤的故国神韵,通过对审美对象的中国化,朝鲜镜像成为中国作家想象祖国的潜意识书写。例如,表现中朝军民关系时,多通过日常生活叙事切入英雄主题,与中国革命战争文学叙事具有异质同构特点。在刻画美军形象时,既与对侵略者的历史记忆有关,又与东西方冷战对峙的国际格局相连,还与反对美国干预中国内政的民族情绪相系。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战争文学,以一种鲜明的政治色彩和功利心态进入文学史视野。作品与政治之间过度的胶着状态,使文学缺乏足够的审美距离和精神空间,以深化对政治与人的探索。很多抗美援朝文学急切地服从于主流意识形态和战争政治的现实需要,这样或那样地导致比较单一的人物塑造和雷同的情节模式,不少作品就战事写战事,就过程写过程,只闻战地上号角齐鸣的多方厮杀,不见内心世界灵魂冲突的多端激战。然而一个时代的文学,总有少数异己的存在,以一种边缘化的创作完成对机械叙事文学的质疑与修正,一些富有探索性的作品闪耀着人性的光辉。路翎作品的笔触伸向人物灵魂的深处,在对人性内容的多样性探索中,作为被压抑的潜流延伸着“五四”以来处在断续之间的“人学”传统,在当时充满政治斗争气息的文学格局中,蕴含人性关怀和朦胧的战争文化思考。
(摘编自常彬《抗美援朝文学:民族精神的时代表征》)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因为富有爱国主义精神和英雄主义激情,抗美援朝文学成为新中国的精神表征和历史文献。
B.虽然抗美援朝战争早已结束,但是表现战争的文学创作以及对这类作品的研究并未停止。
C.研究当代文学的关键是建立其文献学的规范史料学的基础、对其进行多方面系统清理。
D.那些被打上鲜明的政治色彩和功利心态烙印的抗美援朝文学作品,缺乏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追求。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开篇辩证看待抗美援朝文学,认为它孕育于新中国文学,又反作用于新中国文学。
B.文章在论证抗美援朝文学成为战争环境中特殊文学政治学时,从两个方面展开论述。
C.文章第三段所举的例子,可以证明朝鲜镜像成为中国作家想象祖国的潜意识书写。
D.文章的论述脉络清晰,整体上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方式展开论证,逐层递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评价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时,既要欣赏文学形象,更要关注蕴含的精神意义。
B.我们应当根据依时递变、互有区别的研究方式,来研究建国70多年来的中国当代文学。
C.战争文学作品成为特殊的文学政治学后,就会对战争灾难产生跨越民族和文化的体认。
D.就对政治性和人性的体现深度来说,路翎的作品和茹志鹃的《百合花》有异曲同工之妙。
4.路翎在作品中所延续的“人学”传统具有哪些特点?请依据文本简要概括。(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学校文学社准备举办一期“抗美援朝文学”研讨会,想请你从宏观的角度,作最后的总结发言。请依据文本概括各自然段内容,写出发言的要点。(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应聘的“技巧”
佚 名
赛先生在某大学执教“生涯规划”课程,专职传授为人处世的道理和应聘工作的技巧,以帮助这些少不更事的大学生们在走出校园后,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尽快适应社会生活。这一天在课堂上,他向学生推荐了不知从哪里淘来的一篇文章——德国作家汉斯•巴尔斯的小说《招收学徒》。内容如下:
电动机工业大厂的培训部主任梅尔瓦因师傅对学徒有敏锐的嗅觉,能在为数众多的应试人员当中嗅出他所需要的人。他择优录取的方法简单而迅速有效。反正他总能想出一些新招来选出他所想要的人。
现在正有一批年轻小伙子等在他的门前,他们穿着厂子借给的装配工工装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